全球范圍內的“私立大學關閉潮”正 劉虹" />
全球范圍內的“私立大學關閉潮”正
在引發對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反思。近年來,美國數十所小型文理學院因財政壓力和招生人數銳減而宣布關停或并校,日本地方私立大學面臨“少子化”導致的長期生源危機,韓國教育部也多次發布私立高校退場指引、推動資源整合。這種現象并非個案或短期波動,而是人口結構變化、經濟承受力有限、社會需求轉型等多重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凸顯了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中無法回避的結構性挑戰。中國民辦高校也逐漸從過去20年的大規模擴張進入了一個招生競爭白熱化、生源壓力加劇、辦學模式轉型的拐點期。
回顧過去20年,中國民辦高等教育乘著教育普及化和人口紅利的東風,實現了令人矚目的發展。2015年全國民辦本專科在校生610.9萬,到2024年已超過1052萬人,增幅超過70%,在校生規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民辦高校為“上大學”提供了更多機會,成為高等教育擴張的重要支撐力量。
這一輪高速發展不僅滿足了社會多樣化受教育需求,也為不少中小城市和新興產業集聚區提供了人才保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擴張模式高度依賴人口基數和學費收入支撐,缺少穩定的公共投入和充足的內涵建設,隱患也在規模繁榮的表象之下悄然積累。
2021年,全國曾有9所民辦高校停止辦學;2023年多地出現招生危機的討論,生源爭奪戰日趨激烈。近兩年高考招生工作結束后,多地民辦本科院校出現了較大規模招生缺額,即使經歷多輪大幅降分補錄,依然難以填滿計劃名額。
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總量出現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減少。未來10年內高中畢業生總數難以避免地減少,這是所有高校都必須面對的結構性挑戰。民辦高校沒有財政撥款兜底,對學費收入的高度依賴使得它們在生源總量萎縮時首當其沖暴露出財務風險。
民辦高校的招生困難更是教育需求結構和競爭格局改變的結果。家長和學生對高校的期望也在發生變化。學歷不再是就業競爭力的唯一保障,就業市場對文憑含金量、學校聲譽、專業設置、就業渠道等愈加敏感,公辦本科、職業本科、高水平高職在招生競爭中往往具備更高的吸引力。很多民辦本科院校長期存在辦學同質化嚴重、專業設置跟風、產教融合水平不高的問題,部分民辦高校的一些短視辦學行為從長遠看損害了民辦高教整體的社會信任。
在全球范圍內,高等教育也在經歷人口轉型和市場競爭的洗禮。美國小型私立文理學院的關閉潮與其高度依賴學費收入、獎學金競爭加劇、捐贈資金有限和入學人數下降密切相關。日本早在20年前就遭遇“少子化”導致的高教危機,大量地方私立大學面臨入學人數不足甚至“零報考”的極端情況,日本政府不得不出臺退場引導和私學振興基金等政策,鼓勵弱勢院校有序退出或合并。韓國同樣已多次發布針對低招生率私立高校的治理指引,強調通過退出機制提高整體質量。在出生人口持續下滑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體系必須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競爭,建立更加理性、規范、有序的市場機制。
當前,中國民辦高校招生寒潮所揭示的風險非常現實和直接。首先是財務安全風險,高度依賴學費收入的學校在招生不足時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其次,為了“搶人”而無序降分錄取導致畢業生質量下滑、投訴增多、社會認可度降低,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面對這樣的挑戰,中國需要進行一場冷靜且系統的反思。民辦高等教育在過去20年里為緩解高考升學壓力、推動高教普及化作出巨大貢獻,但不能寄望于繼續依賴無限擴張和人口紅利。
構建系統性的應對機制已經迫在眉睫。首先,政府部門需要完善分類管理和有序退出機制,避免“僵尸學校”長期拖累體系聲譽。其次,應當鼓勵優質民辦高校轉型為真正的應用型大學,加強產教融合、專業特色建設、就業渠道開拓,形成穩定的人才供給機制和提升市場認可度。再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金融資本也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可持續的合作和支持模式,減少對單一學費收入的過度依賴。最后,各地高教布局和招生計劃應當依托中長期人口預測,避免盲目新增高校和同質化競爭。
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今天,我們必須承認擴張型增長的時代正在落幕。接下來的關鍵命題是,能否在這場陣痛中完成結構調整和內涵提升,能否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這不僅關乎幾所民辦高校的存亡興衰,更關乎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未來方向。唯有在冷靜的市場機制、規范的退出體系、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社會多元合作中,民辦高校才能找到新的生存之道,也才能繼續為國家人才強國戰略貢獻應有的力量。
《中國科學報》(2025-07-08第3版大學觀察)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8-5840-0.html全球私立高校關閉潮給民辦高教帶來的啟示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考生放棄清北轉投他校并非壞事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