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剛開始,一起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在校內與校外人員發生沖突的事件,引起不少網友關注與討論。
起因只是一件小事:據在場網友發帖說,一名學生在校內體育場跑步時,被一個足球砸中頭部,踢球的是兩個校外來的孩子。此后,學生與小孩家長言語沖突后因身體不適倒地,小孩家長甚至還“動了粗”。
學校隨后發布聲明,可以讀出明確的態度:對在校學生安全權益的關切自不必言,“強化校園安全管理、強化來訪人員行為引導”的考量也完全可以理解。
這起小糾紛發生在暑期檔,正好趕上研學游、校園游的高峰。更多網民的關注在于,這起小事會否激起更多的漣漪,會否有其他高校出于防微杜漸、維護安全的考慮,在校園大門對外開放方面有更謹慎的管理制度收緊,從而讓外人入校沒那么方便了?
這些年,在大學校園開放這件事上,一直有不同的聲音。每個人角色不同,利益關切不同,立場就有差異。中小學生的家長包括游客,自然希望有機會趁著假期到校園走走看看,感受大學的文化氛圍。周邊居民覺得校園環境優美,體育設施齊全,希望閑暇時能到校園里散步、健身。而對于不少老師和學生來說,治學需要安靜,不希望學校太過嘈雜,更不愿意看到校園的食堂、體育場等公共空間人滿為患。
正是在各方觀點的碰撞討論中,大家的共識才漸趨明確:大學不是圍墻緊閉、不食煙火的象牙塔,而是坐落在城市的學術燈塔,更是城市文明的文化坐標。大學校園向社會公眾開放,有利于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是大學之“大”的體現,可以說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相信這一大勢,不會因為個別偶發的糾紛與小風波而受到阻滯甚至倒退。
可以延伸思考的是,大學校門打開后,同樣需要各方關切的合理平衡,需要校內校外的共同維護。絕大多數到訪者走進大學,都懷著對知識和教育的崇仰之心,無論去參觀、游學還是運動,首先要具備善于關照他人的文明素養——大學是教書育人做研究的地方,不是公共游樂場。大學的草坪更適合三五好友坐下來一起聊聊天,而不是跳音量不小的廣場舞;運動場跑道上人多,場內踢球就最好適可而止,不宜發力猛轟,孩子不懂,家長總該明白這個事理。
在筆者印象中,每年的校園櫻花季、美食節,都有大量游客到大學“打卡”,個別游客也有大聲喧嘩、亂扔垃圾、到食堂占座等行為。但總體來說,隨著大學校園有序開放的推進,這些引人吐槽的舉止正在一點點減少,大學在治理層面的進步也肉眼可見。比如,在不少大學,為了能給公眾更好的參訪體驗,陸續增加了導覽和志愿者,開放部分食堂為校外人員提供用餐便利等,都博得公眾輿論的點贊。
行文至此,筆者也有一點或許純粹是多余的假設:回到這起小糾紛的開始,若踢球的是同校學生而不是校外的孩子,是不是包容度會高一些呢?是不是這件小事會以雙方一句“對不起”一句“沒事兒”就收尾了呢?不管怎樣,少一點“內外有別”的視角,多一點理解和包容,不僅有助于推動大學與公眾的良性互動,更是在共同維護一個開放共融的生態和氛圍。
大學之大,在氣度,在格局,也在于必要時候為社會作出示范。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8-5708-0.html大學校門打開了,還需共同維護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