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9日電 (張澍楠)從種子到美食,從田間到餐桌,一顆番茄會經歷怎樣的旅程?
不用“土”種的番茄
夏日的杭州蕭山,多雨為主。位于浦陽鎮的“謝徑安?傳化農創村”(下稱“謝徑安”)育種實驗室內,一排排培養架整齊排列在27度的恒溫中。實驗室一角,幾株嫩綠的番茄苗少了雨水侵擾,在LED補光燈下舒展葉片。經過傳化農業科研團隊設置的干旱、蟲害、土壤等多個實驗測試后,入圍品種才能進入試驗田種植。
謝徑安包括謝家、徑游、安山三個村,2021年5月由傳化集團與杭州蕭山區浦陽鎮共建。村如其名,傳化集團為謝徑安規劃的藍圖就是“創”。
創,先從種子開始。現代農業發展中,種子也被稱為農業“芯片”。
傳化農業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榮松介紹育種實驗室中的種子 中新經緯 攝
謝徑安聚焦番茄新優品種的引進培育、番茄嫁接苗技術研發、種苗推廣。2024年,傳化農業引育114種國內外新優品種,涵蓋口感番茄、櫻桃番茄、串收番茄及菜用番茄等類型。
比如,由傳化農業重要的番茄產業化合作伙伴道濟農業,歷經十年篩選培育出綜合性能優異的番茄新品種“嘉紅100”。傳化農業工作人員介紹,該品種耐儲運、易管理、抗病性好,還保留了兒時番茄的味道。
篩選好的番茄品種分別會被送入謝徑安品種試驗溫室進行育種,這里通過精準控溫等技術,縮短品種選育周期。
與常規番茄種植模式不一樣的是,這里番茄種植不用“土”。
“通過袋裝無土栽培、槽式椰糠條、槽式基質栽培三種吊蔓立體種植方式進行不同條件下的品種測試,通過溫室智能設備調控多種可能的氣候條件,以測試這些品種在極端或非理想條件下的適應性?!笨蒲腥藛T介紹,針對每個品種的特性,會進行多個環境、多個周期的種植測試,期間特別關注果實品質、產量、抗病性等關鍵指標,通過精確的科學測量和記錄,評估每個品種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從而篩選出最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
智能溫室門口,高清攝像頭無聲轉動,實時將實驗室溫濕度變化及番茄苗的病蟲害數據等傳輸到科研人員手機上。這一刻,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科技發生碰撞,一粒粒種子的“生命旅程”正被改寫……
“對于好的品種,后續院企會進行聯合推廣。”上述工作人員稱,目前“嘉紅100”在全國的推廣種植面積有約1.5萬畝,傳化農業會通過合作共同推動“嘉紅100”這樣的新優品種實現市場化,聯農帶農促增收。
“等于80個人工”
眼下正值夏播夏管關鍵時期,要實現在大田里種植,育苗環節必不可少。
智能化育苗間內,自動播種機不斷轟鳴。傳送帶“咔噠咔噠”地向前推進,黑色育苗基質被均勻鋪滿穴盤,經過氣壓后,“嗤”的一聲,自動播種機氣吸裝置啟動,數百粒微小的種子瞬間被吸附在壓膜輥筒上,“唰”地滾過,種子被精準投放進穴盤格中。
自動播種機給有種子的穴盤澆水 中新經緯 攝
傳送帶不斷運轉,自動播種機開始覆土,像給種子蓋上一層被子。緊接著,自動播種機密集的出水孔中流出細細的水柱,給種子提供所需水量。
站在自動播種機前,傳化農業生產管理部技術經理向燾提了提音量:“這臺機器每小時可以播12萬粒種子,相當于80個人工同時作業,速度快且精準度超過99%。”
播種完后,碼放整齊的穴盤被推入智能催芽室。打開催芽室大門,濃濃的水汽讓室內白霧繚繞,內部濕度達95%。穿過白霧,一片綠油油映入眼簾,幼苗長勢整齊劃一。
向燾操作智能催芽室終端 中新經緯 攝
向燾邊操作智能催芽室終端邊介紹:“每個催芽室都有一套智能化設備,系統會晝夜不停監測。催芽室以周為單位,通過后臺,可以設置每天催芽室的溫度、濕度、光照程度等,也可根據發芽程度隨時調整,從而給作物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span style="display:none">bS7即熱新聞——關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com
恒溫恒濕環境下,番茄種子最快可以3天出芽,相較傳統出芽,比夏天快一周,比冬天快10天,且芽的高度基本一致,當幼芽長到一定程度時,會被移到智能溫室大棚中,靜待成苗。
智能水肥一體機正在工作 中新經緯 攝
記者推開智能溫室大棚的玻璃門,一股溫熱濕潤的空氣混著泥土氣息撲面而來。智能溫室大棚采用三重膜布,光照充裕,并配備智能水肥一體機,通過一個遙控器即可操作,同時設有空調、地暖,讓幼芽在穩定的環境中成苗。育苗床上的嫩苗在恒定溫度中輕輕搖曳,葉片上的水珠在陽光照射下晶瑩剔透。
“過去看天,如今看屏”的種田圖景已初步實現。
目前,謝徑安?傳化農創村一期已落地傳化農創中心、傳化植物科學中心、數字種苗工廠、創夢農場等項目。有60畝大棚可通過電子設備或智能系統控溫控濕、澆水、施肥等。
增收“金果果”
如今,謝徑安形成了番茄村、草莓村、花卉村。在謝徑安的朋友圈里,有科研院所、高校、農創客,還有慈善大棚。
2024年1月,蕭山區慈善總會、浦陽鎮慈善分會、傳化慈善基金會、浙江傳化鄉村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打造首期試點的10個“傳化?慈善大棚”,選擇謝家、安山、徑游三村的低保家庭作為首批參與對象。
張奶奶和她種的番茄 中新經緯 攝
70歲的張奶奶是謝徑安慈善大棚農戶,她“經營”著兩個慈善大棚(每個大棚半畝),其中一個2024年收入1.5萬元,另一個目前種了不到半年,收入約6000元。
“什么錢都不用我們花,種什么、怎么種,都是他們(傳化)給選好,我們出力就可以了,每天來這里看看生長情況,果熟了我們摘下來,他們幫著銷售。”說著,張奶奶輕輕撥開翠綠的葉片,露出底下瑪瑙般的番茄。
張奶奶種的番茄 中新經緯 攝
提起種地感受,張奶奶眼角笑出深深的褶子?!疤貏e開心和滿足,我沒種過地,來到這邊后都是靠‘師傅’,有什么不會的就直接問他。平時也跟其他農戶比比誰種的果大、誰家收入多?!?span style="display:none">bS7即熱新聞——關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com
張奶奶口中的這位“師傅”來去匆匆,騎著一輛“小電驢”穿梭在大棚間。
“年初種的番茄,年中種的黃瓜,增加收入的同時,跟‘師傅’學會了不少種植技術。”謝家村人朱春是首期慈善大棚的“棚長”,2024年初第一個報名“經營”慈善大棚,2024年兩個棚(共一畝)收入3萬元左右。
朱春表示,一開始完全不會,種出的番茄開裂,“師傅”教過后就知道怎么種了,慢慢地整個謝家村越來越多村民學到種植技術。“而且收入保底,比如番茄沒有賣到1.5萬元,他們(傳化)給補到1.5萬元?!?span style="display:none">bS7即熱新聞——關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com
謝徑安會給種得好的農戶多一個大棚,同樣提供種植、生產、銷售等指導。目前,傳化?慈善大棚已擴大至20個,14個低保家庭在“經營”。
已經被訂走的部分番茄 中新經緯 攝
從田間地頭沉甸甸的碩果,到市場上飄散的番茄香,再到集中售賣點的熱鬧景象,番茄已成為當地農戶增收的“金果果”。今年上半年,謝徑安?創夢農場品種測試和種植試驗的番茄(含菜用番茄、小番茄和口感番茄)約68畝,產量約51萬斤。
近年來,謝徑安構建起番茄培育、種植、銷售完整產業鏈,村企聯動讓不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2021年至2024年,謝徑安累計直接帶動農民增收160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337人,三村經營性收入465萬元。
榮松認為,智能化手段去實現無人化,并不是真正的沒人,而是人脫離了在棚里面做澆水、施肥這類基礎、傳統的勞動,變成坐在電腦前面,這是所說的智能化無人工廠。“目前我們也在打造青年向往之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引導和鼓勵青年人回鄉?!?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4-10589-0.html產業一線丨一臺機器頂80人!“慧”種番茄這么多門道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注冊空殼公司、冒充品牌官方……合同詐騙犯罪典型案例公布
下一篇:補貼退潮后平臺靠什么留住市場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