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某“網紅醫生”因擺拍賬號被封。圖/社交平臺視頻截圖
“網紅醫生”被點名了。
據“健康中國”7月7日消息,近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表示,當前醫療科普是短視頻平臺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醫生通過直播和短視頻來傳播健康科普知識。但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還有的通過夸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眾、斂財牟利。
其表示,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與相關部門一起,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的整治力度,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醫生上網普及醫療健康常識、開展在線問診,本是好事。但從現實來看,當前醫療科普領域的“網紅醫生”質量的確參差不齊:有的傳播偽科普,迎合并加劇“健康焦慮”;有的通過虛假宣傳帶貨;還有的則專為線下問診引流……這些亂象歸結到一點,就像網友調侃的:“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
如不久前就有媒體報道,有自稱某公立三甲醫院的醫生大力推薦一款治療肝病的特效藥,但記者詢問得知,所謂特效藥就是調配的普通中藥;還有賬號宣稱“公立三甲醫院專家”“在線一對一咨詢”,實際上只是把患者引流到線下的社區醫院問診,讓醫生“診個脈、看個舌”,就開出了數千元的藥品……
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醫生職業倫理,也嚴重違反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其帶來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既誤導公眾、傷及健康,也有損醫療行業的形象和公信力,從而進一步放大醫患矛盾。因此,對這類現象,不能放縱。
事實上,類似現象近年來已多次被曝光,相關部門和平臺也一直在加強監測和處置,但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網紅醫生”依然大行其道。這提醒現有的治理舉措離預期目標還有明顯距離,需要及時強化和完善。
比如,平臺上的“網紅醫生”亂象不完全是線上的問題,而是需要線上線下同步整治。像一些為線下問診引流的行為,對應的或正是“問題醫療機構”;還有“網紅醫生”推銷的藥品,可能本就可疑,其伴隨的是一些藥物制造、銷售的亂象。
同時,對于醫生參與線上問診、帶貨,醫療機構也要做好必要的前置規范,而不能任由其打著醫療機構的旗號為“偽科普”與帶貨背書。
就線上管理而言,平臺該守土有責。針對醫療類短視頻的專業性,建立更高的準入門檻和更健全的監督機制,防止渾水摸魚,非常必要。有專業人士就建議,對在平臺認證的醫生不僅限于形式上的審核,還應進行實質上的認證,以嚴格壓縮非醫生、假冒醫生直播帶貨的空間。
而在直播過程中,也要持續提升監管專業性,通過關鍵詞、敏感字,包括AI技術進行篩查,對于違規行為加以及時限流或規制。此外,也可以鼓勵網友監督舉報,對一些反映問題較多的賬號,視情況及時納入“黑名單”。
醫療科普形式可以創新,醫生也可以成為網紅,但絕不能將醫療科普當作帶貨、引流的流量密碼,更不能做了“網紅”就舍棄醫生職業倫理。畢竟,“網紅醫生”,首先該是“醫生”。
撰稿 / 羽木(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王心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4-10584-0.html“網紅醫生”被點名,醫療科普不容“掛羊頭賣狗肉”|新京報快評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