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銀行板塊的上市進程已在沉寂中度過1200多個日夜,自2022年1月蘭州銀行登陸資本市場后,再無新成員加入。近日,東莞銀行與廣東南海農商行因更新財務資料,IPO狀態恢復為“已受理”,為賽道帶來了暖意。東莞銀行自2008年首次提出上市構想,歷經首次申請終止、三次審核中止的波折,已在上市之路上蹉跎十數載;廣東南海農商行從2018年啟動上市計劃至今,也已“長跑”多年。與兩家銀行堅守不同,廣東順德農商行選擇撤回上市申請,退出了這場角逐。目前,A股銀行上市“后備軍”縮減至5家,在銀行業普遍面臨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承壓的行業背景下,疊加資本市場對科技企業的融資傾斜,中小銀行的上市突圍正陷入兩難境地,是繼續堅守A股,等待政策窗口與自身條件成熟?還是轉赴港股,面對估值低、交易冷清的挑戰?
兩家銀行重回賽道
在A股銀行上市“空窗期”邁入第1200余天時,傳來了新消息。
不久前,因更新提交相關財務資料,東莞銀行、廣東南海農商行的IPO狀態恢復為“已受理”。
回顧歷史,兩家銀行的上市之路堪稱漫長。東莞銀行的上市萌芽始于2008年,彼時,區域性中小銀行上市數量少,東莞銀行邁出了第一步,向證監會遞交了上市材料。2012年,東莞銀行進入IPO“落實反饋意見”階段。
到了2014年,因未完成預披露,東莞銀行的首次上市嘗試被終止審查。2018年,該行重啟上市進程,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并于2023年3月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實施后,IPO審核如期過渡至深交所。然而,2024年3月以來,該行卻連續3次因為“財務資料過期”導致IPO審核被中止,直至重新提交財務資料后,審核狀態變為“已受理”。
廣東南海農商行的上市之路同樣充滿波折,廣東南海農商行于2011年12月23日完成改制并掛牌開業,前身為成立于1952年的南海農村信用社。2018年,廣東南海農商行邁出上市的第一步,辦理輔導備案登記。2019年5月,首次向證監會提交IPO申請,并在次月獲得受理,擬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同樣受益于全面注冊制改革,廣東南海農商行通過了在主板上市的議案,并于同年3月遞交了招股說明書。但和東莞銀行類似,2024年3月以來,該行也因“財務資料過期”問題導致IPO審核多次被中止,直至重新提交材料后恢復為“已受理”狀態。
業績經營方面,東莞銀行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01.97億元,同比下降3.6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7.38億元,同比減少3.29億元,降幅8.1%。廣東南海農商行實現營業收入64.29億元,同比下降6.3%;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53億元,同比增加0.71億元,增長2.99%。
在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看來,上市審核狀態恢復讓市場看到中小銀行在復雜環境中尋求突破的積極姿態。不過,“已受理”僅是起點,過往審核中暴露的短板、財務更新效率等挑戰,仍是銀行需要持續化解的課題,后續能否順利通過問詢、應對市場波動,將是對銀行綜合實力的進一步考驗。
1家銀行“掉隊”退場
在2家銀行推進上市的進程中,也有銀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近日,因廣東順德農商行、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2024年修訂)》第六十二條,深交所決定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廣東順德農商行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順德農村信用合作社,2009年底改制為農商行,是廣東省3家首批成功改制的農商行之一。
2017年7月,廣東順德農商行辦理輔導備案登記,并于兩年后報送IPO招股書,擬在深交所主板掛牌上市,2019年6月獲得證監會受理,全面注冊制實施后,廣東順德農商行的上市申請平移至深交所審核。然而,此后上市進程并無實質性進展,反而因多次招股書財務資料過期,多次中止審核,審核狀態在“中止”和“已受理”之間切換。
2025年6月30日,同樣計劃在深交所上市的東莞銀行、廣東南海農商行均完成財務資料更新,上市審核狀態變更為“已受理”,而廣東順德農商行卻未保持同步,這一情況引發了市場的諸多猜測,直至該行宣布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才得以證實。
廣東順德農商行并非個例,2024年至今,亳州藥都農商行、江蘇海安農商行、安徽馬鞍山農商行、廣州銀行等多家銀行也相繼撤回上市申請文件。
針對撤回上市申請的具體原因,銀行的回應多為“戰略調整”。不過從行業層面來看,銀行撤回上市申請實則涉及多方面因素,近年來,銀行業整體面臨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承壓等問題,中小銀行的處境尤為艱難。在當前的資本市場環境下,銀行上市審核更注重合規性與風險防控,而部分中小銀行在股權結構、公司治理、資產質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成為上市路上的阻礙。
王劍輝進一步指出,一方面,銀行可能根據自身長期發展需求,對業務布局、資本運作等進行重新規劃,認為當前并非上市的最佳時機,或計劃通過其他方式實現資本補充與業務拓展,從而選擇撤回IPO申請,待時機成熟再重啟上市計劃。另一方面,監管層對擬上市企業盈利可持續性要求較高,部分銀行業績不佳不符合上市成長預期,促使銀行撤回申請。
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退出,目前,A股等待上市的銀行“后備軍”隊伍已縮減至5家,申報滬市主板上市的有湖州銀行、湖北銀行、江蘇昆山農商行,湖州銀行審核狀態為“已問詢”,其余兩家銀行審核狀態顯示“已受理”;深交所中,東莞銀行、廣東南海農商行的狀態為“已受理”。
中小銀行上市遇挑戰
三年前蘭州銀行成功上市后,A股銀行IPO就已進入“空窗期”,至今再未迎來新的成員。面對A股市場的高門檻與不確定性,部分銀行將目光投向了港股市場,宜賓銀行便是如此,在三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后,該行成功于2025年1月13日登陸港股市場,打破了A+H兩地多年來未有銀行上市的“魔咒”。
然而,港股市場對內地中小銀行并非全然友好,上市首日,宜賓銀行股價表現平平,收盤價為2.61港元,較發行價上漲0.77%,并未掀起市場預期的熱潮。另有一些此前已經掛牌上市的銀行股價表現不佳,淪為“仙股”,交易活躍度極低。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部分已在港股上市的內地中小銀行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上市價值。7月3日,九臺農商行發布公告稱,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林金控”)及其一致行動人將收購該行全部已發行H股和內資股股份,同時H股擬從聯交所退市。根據公告,吉林金控就收購所有已發行H股作出自愿有條件全面現金要約,H股要約價為每股H股0.7港元;吉林金控將就收購所有已發行內資股作出自愿有條件全面現金要約,內資股要約價為每股內資股0.63元。
對于退市原因,九臺農商行表示,該行從股權市場有效集資的能力極為有限,目前的上市地位不再為該行經營提供切實可行的融資渠道。九臺農商行還稱,近年來,財務表現及狀況每況愈下,鑒于經營環境充滿挑戰,若能以私人公司的身份,視實際情況所需,對業務、架構及方向進行策略性調整,將更有利于該行的發展。據九臺農商行發布的盈利預警,預期2024年度凈虧損17億—19億元人民幣。
對于眾多尋求上市的銀行而言,無論是堅守A股等待政策窗口與自身條件的成熟,還是奔赴港股擁抱不同的市場環境,都需要審慎權衡利弊,充分考量自身的經營狀況、資本需求以及未來發展戰略。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指出,在注冊制背景下,資本市場的融資傾向于科技、創新企業,科創板、創業板的上市公司較多,而銀行作為傳統產業,在大多數大中銀行已上市的前提下,中小銀行上市會受到一定滯后性安排的影響。從金融市場結構上看,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間接融資仍將是我國主要融資渠道,銀行作為重要參與者,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功能將進一步增強,但在資本市場技術性調整的背景下,上市進程可能遭遇不確定性。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9-67373-0.html重啟與撤單并行,中小銀行的上市持久戰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