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近日,港交所官網披露,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醫養”)遞交上市申請,中信證券為其獨家保薦人。這是近一年來同仁堂醫養第三次遞交招股書。
同仁堂醫養為同仁堂集團旗下二級集團,成立于2015年,前身是北京同仁堂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同仁堂醫養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24年6月順利完成股份制改制,正式更名為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成功上市,同仁堂醫養將成為同仁堂集團的第四家上市公司,另外三家為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國藥。
按2024年總門診人次及住院人次計,同仁堂醫養是中國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中最大的中醫院集團,市場份額為1.7%。按2024年醫療服務總收入計,同仁堂醫養以0.2%的市場份額在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中排名第二,其市場規模占同年中國中醫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的46.5%。
但也需要指出,目前同仁堂醫養的業績主要靠收購驅動,業內有觀點認為其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存疑。完成收購后,同仁堂醫養便將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權質押給銀行貸款,目前未償還結余總額為1.42億元。與此同時,隨著頻繁收購,同仁堂醫養的負債率攀升,從2021年的不足10%增至2024年的45.2%;也形成了大額商譽,2024年占凈資產的37%。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果同仁堂醫養成功上市,將為其帶來大量資金,有助于其實施并購擴張戰略,比如其計劃到2029年底前收購5家醫療機構,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另外,成功上市后也將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客戶和人才,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網絡,提升服務質量。
根據招股書,目前,同仁堂醫養有12家自有線下醫療機構及1家互聯網醫院,另外還有10家線下管理醫療機構,業務覆蓋線上線下多渠道。其中,12家自有線下醫療機構均為營利性醫療機構,線下10家管理機構均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
同仁堂醫養的收入主要來自醫療服務、管理服務、銷售健康產品及其他產品。整體來看,2022年至2024年,同仁堂醫養實現收入分別約為9.11億元、11.53億元、11.75億元;同期,年內利潤分別為-923.3萬元、4263.4萬元、4619.7萬元。
從招股書及公開資料中可以發現,同仁堂醫養曾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轉折發生在2022年。那一年,同仁堂醫養簽訂一系列股權轉讓協議及其補充協議,獲得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國藥館各65%的股權,當年便將兩家公司納入財務報表。
兩家公司為同仁堂醫養貢獻了不少收入,2022年至2024年二者總計收入分別約為1.99億元、3.60億元、3.74億元,分別占當年同仁堂醫養總收入的21.9%、31.2%及31.8%。不僅如此,2022年至2024年,兩家公司的毛利占到同年公司總毛利的44.8%、44.6%及41.3%。在二者的推動下,同仁堂醫養迅速扭虧為盈。
2024年,同仁堂醫養繼續擴張,出手收購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分別持有70%、60%的股權。在這二者的推動下,同仁堂醫養2025年前4個月的醫療服務產生的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
在這種擴張之下,同仁堂醫養醫療機構的總就診人次也在快速增長,從2022年的130萬人次增加至2024年的300萬人次,復合年增長率達51.9%,今年前4個月已經達到110萬人次,同比增長31.2%。會員累計人數由2022年底的43.6萬人增加至2024年底的74.0萬人,復合年增長率達30.2%。
未來幾年,同仁堂醫養仍將繼續擴張。招股書透露,計劃在2029年底前收購5家營利性醫療機構,將戰略重點集中在北京、長三角、華中、大灣區等經濟活躍的地理區域。事實上,從同仁堂醫養這幾次的收購案例中便可以發現其戰略重點。其中,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國藥館在浙江省義烏市,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又位于上海市。
鄧勇向記者表示,同仁堂醫養的業績靠這種方式增長,未來是否可持續其實存在不確定性。而且,從毛利率方面看,2022至2024年分別為15.7%、18.9%、18.9%,同期凈利率也較低,分別為-1.0%、3.7%、3.9%,這都表明同仁堂醫養的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頻繁收購也帶來一些問題。首先是使得同仁堂醫養的負債率攀升,2021年不足10%,2022年至2024年則常年維持在40%左右,分別為39.7%、35.1%和45.2%。
其次,多次收購也使得同仁堂醫養的商譽不斷上漲。2021年,其商譽的賬面值為0.26億元,而2022年收購兩家三溪堂后則攀升至1.87億元。2023年6月,同仁堂醫養將7家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舉辦人權益劃轉予同仁堂康養,當年商譽的賬面值則減少13.9%至1.61億元。然而,2024年收購上海承志堂、上海中和堂后又高達2.63億元,同比增加63.4%。
2024年,同仁堂醫養的資產凈值為7.07億元,商譽占凈資產的比重達37%。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商譽所占比例低于30%為市場普遍認為的安全范圍。
與此同時,同仁堂醫養也將收購的企業質押借貸。招股書透露,同仁堂醫養將三溪堂保健院43.74%的股權和三溪堂國藥館43.75%的股權質押給一家商業銀行,同時將其持有的上海承志堂70%的股權也質押給一家商業銀行,以就收購事項獲得銀行信用融資。截至今年4月30日,有關銀行借款的未償還結余總額為1.42億元。
自去年6月以來,同仁堂醫養已在港交所三度遞表。此前兩次為2024年6月28日及12月31日。根據此次的招股書,其募資的用途為擴充公司醫療服務網絡、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償還若干未償還銀行貸款、營運資金以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鄧勇認為,同仁堂醫養一年三度遞表,反映出其迫切想要上市的愿望。從積極方面看,上市可助力企業擴充醫療機構服務網絡、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是其實現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有助于緩解資金壓力,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營運資金。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多次遞表也可能表明企業在上市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礙,如業績表現、財務狀況等方面可能未達到市場預期或港交所要求。此外,其存在高溢價收購形成大額商譽、股權高度集中、業務獨立性受質疑等問題,這些都可能是其上市進程中的阻礙因素,需要通過多次遞表來完善相關資料和解決問題。”鄧勇補充道。
對于上市后可能帶來的影響,鄧勇指出,同仁堂醫養將面臨更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監管,企業運營成本將增加。若業績未能達到市場預期,股價可能下跌,影響企業形象和后續融資能力,還可能面臨股東對業績和回報的更高要求,經營壓力增大。
從競爭格局看,中國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的市場參與者數量由2019年的2525家增加至2024年的3614家,表明該分散市場的競爭加劇。
鄧勇認為,在競爭的過程中,同仁堂醫養品牌優勢顯著,依托“同仁堂”老字號品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其醫療資源豐富,整合了大量線上線下醫療資源,提供中醫內科、針灸、推拿等特色診療服務。此外,其業務模式也較為成熟,以“醫”為核心,形成了醫療服務、管理服務、銷售健康產品及其他產品三大收入支柱。
也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2024年,同仁堂醫養的銷售和分銷開支中的推廣費占總收入的比重為0.2%,明顯低于0.5%至2.0%的行業平均水平。在同仁堂的品牌優勢下,持續擴張的同仁堂醫養能否為市場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值得持續關注。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7-18209-0.html持續擴張、三度遞表,同仁堂醫養欲通過IPO還債?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藉濮己靛淇℃浣跨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