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不僅是促進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頭號工程,而且是拓展廣東發展空間、暢通經濟循環的戰略舉措。
數據表明,“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農村、農民普遍受益。
2024年,廣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9元,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逐年縮小至2024年的2.31:1,比2023年減小0.05,比2018年減小0.27。
企業參與是“百千萬工程”的重要特點。
2025年1月,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組成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長效發展專項課題組,赴相關地市、省直單位和企業等30多家單位開展座談調研、實地調研和文字調研。
調研最終形成了《從單向幫扶到多方共贏——在粵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長效發展調研報告》成果。
圖源:圖蟲創意
調研發現,“百千萬工程”實施兩年多來,“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深入推進,全省各地初步探索形成了“央企帶頭、國企參與、民企跟進”的聯動幫扶新機制、政企民共建共贏的利益聯結新機制、項目“肥瘦搭配”的滾動參與新機制,企業和縣鎮村正成為彼此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做大總量的重要動力源。
企業通過興產業、興公益,助力縣鎮村經濟實現“造血”式成效發展,百縣圖強千鎮煥新畫卷初展;助力縣鎮村風貌實現“蝶變”式更新更美,綠美廣東和美鄉村圖景初現;助力城鄉區域實現“融合”式協調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
總的來看,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長效發展呈現五大典型特征和發展趨勢。
助力企業數量創歷史新高
相關數據顯示,兩年多來,在新的聯動幫扶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和多方共贏機制的引導下,70多家駐粵央企和省屬企業,立足政治擔當和社會責任,按照公益項目+微利項目+市場項目“肥瘦搭配”的原則助力“百千萬工程”,20家省屬企業至少投入2500億元助力粵東西北縣鎮村發展。
全省1953家商會參與“百會萬企”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結對1955個縣鎮村,帶動全省工商聯51萬會員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實施產業項目336個,投資金額350.7億元,捐贈資金35.7億元,為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注入新的活力。
建筑業企業全面投身縣鎮村建設,促進縣鎮村風貌蝶變,2023年,全省1427家建筑企業與鄉鎮結對幫扶,幫扶項目1700余個;2024年,2030家建筑業企業助力幫扶項目開工7047個,總投資超1000億元。
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模式多元、成效顯著
從此次調研情況來看,在省、市、縣三級“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行動工作專班統籌推進下,廣東省形成了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長效發展的五種模式,促進廣東省實現縣鎮村經濟蝶變、風貌蝶變、城鄉共富蝶變。
首先是產業造血模式。企業通過參與產業有序轉移,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努力以產業促振興,幫助縣鎮村實現“造血”式長效發展。2024年,粵東西北地區大部分地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其中清遠增長率為10.4%,揭陽和云浮為9.7%;全省57個縣(市)整體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24個鎮獲評全國千強鎮、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清零,帶動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持續增長,2021—2024年增長超1300億元。
其次是公益幫扶模式。企業通過捐資助學、助殘托幼、基礎設施建設、綠美廣東建設、和美鄉村建設等方式,極大地改善了當地宜居宜業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百會萬企”行動以來,各商會帶動民營企業投入社會公益事業資金超35.7億元,其中,2024年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民營企業捐款捐物共計12.57億元;投入“綠美廣東”建設捐贈金額4000多萬元,植樹超145萬株。
再是消費促富模式。企業通過采購農產品、設立消費幫扶專區、開展直播帶貨等方式,幫助當地特色農產品打開銷路,提升品牌知名度,助力農民增收。據不完全統計,“百會萬企”行動以來,全省商會帶動民營企業直接采購共建地區農產品金額達1.9億元,幫助銷售農產品總額超20億元。深圳從全市層面出臺消費幫扶示范城市建設方案,成立深圳市消費幫扶直播互助社,打造“圳幫扶”線上商城,開設“圳幫扶”線上店鋪150余家,全市消費幫扶采購額突破160億。
還有金融支農模式。廣東省金融機構通過提供貸款、保險等金融服務,推動金融資源加速向“百千萬工程”流動,支持廣東省農業發展,助力防控農業發展風險。2023年、2024年,廣東涉農貸款余額分別為超2.6萬億元、2.4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2%、13.0%。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打造金融幫扶閉環,累計貸款發債930.71億元,發放鄉村振興卡17.35萬張,惠及農戶106.3萬人;開發綜合保險,在全省16個地市落地24個“振興保”項目,平安產險已為全省21個地市的31.77萬戶次農戶農企提供超283.49億元風險保障,支付賠款3.98億元,受益農戶3.91萬戶次。
還有技術增效模式。企業充分利用其先進理念、先進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為“百千萬工程”相關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提升縣鎮村產業科技水平、基層治理水平和政務服務水平。
近年來,作為帶動農業科技進步、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廣東省共培育發展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業龍頭企業5000多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數量逐年增長,2021年1292家,2022年1403家,2023年1508家,它們帶動了廣東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高,遠超全國水平:2022年72.1%(全國62.4%)、2023年72%(全國63.2%??)、2024年73%(全國63%??),科技已成為廣東省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從單向式幫扶到雙向式互促
隨著縣鎮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營商環境的逐步完善,城市和農村的邊界不斷交叉重合,縣鎮村逐漸成為企業投資興業的“價值高地”。
企業參與“百千萬工程”不再是企業對縣鎮村的單向幫扶,更是企業和縣鎮村的雙向互促,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好縣鎮村的發展潛力。實地調研中,深圳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反映,深圳民營企業家積極性高漲,普遍將“百千萬工程”看作是投資創業和做大增量的新賽道。
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針對全省性行業協會商會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50%的全省性行業協會商會聯動會員企業參與了“百千萬工程”,35.23%受訪行業協會商會認為參與“百千萬工程”有助于提高商協會及其會員企業的知名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22.95%)、增加市場份額(13.52%)、優化人才結構(12.99%)。
從外力型幫扶到內驅型發展
圖源:圖蟲創意
“百千萬工程”不是一個簡單依靠外力幫扶的工程,更是激發縣鎮村培育內生發展力量的重要平臺。
粵東西北的縣鎮村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來說需要培育內生發展力量,通過市場化、專業化的組織平臺,重新激活鄉村生產資源要素的市場價值,強村公司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
據不完全統計,“百千萬工程”實施兩年多來,全省各地成立的“強村”“富村”公司1000多家,尤其是粵東西北地區,各地鎮村開公司已經成為新風尚。
粵西地區的湛江、茂名和陽江現有各類強村公司300多家,它們通過市場化手段進一步盤活、經營農村資產和資源,對于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共同富裕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在地式幫扶到飛地式幫扶
與常規的直接到粵東西北地區投資建設不同,近兩年來,企業通過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珠三角發達地市建立“反向飛地”,運營管理“反向飛地”,入駐“反向飛地”等“不到場”方式參與“百千萬工程”,在助力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企業自身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建設的“反向飛地”100多個,粵東西北12市均已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反向飛地”。
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湛江、清遠等地,共建成67個“反向飛地”,深圳市共有各類反向飛地共計73家。廣輕控股集團在“工美港”園區內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反向飛地”集聚區,助力粵東西北在廣州建立飛地經濟空間,目前在“工美港”落地的反向飛地包括梅州市、清遠市、清新區等市、縣(區)共計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入駐企業共20余家。
針對企業在參與“百千萬工程”過程中遭遇的激勵機制和平臺不完善、地方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營商環境需改善以及企業參與熱情和幫扶動力難以持續等問題,課題組提出了構建和完善企業助力“百千萬工程”長效機制的建議。
具體包括:一要樹立城鄉等值化發展理念,完善縣鎮村產業基礎設施和功能區布局規劃,促進城鄉“空間公平”,增強縣鎮村對企業的吸引力。長期以來,我國鄉村土地整治主要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為導向,沒有與鄉村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二要建立全省企業參與“百千萬工程”的溝通協作和信息發布平臺,精準精細推出一批企業肯投、敢投、搶著投的項目,促進企業和項目的精準對接,縣鎮村和企業共同發展、雙向“奔富”。
三要強化保障、優化服務,建立健全企業參與“百千萬工程”激勵保障機制,在稅收減免、免查驗、獎融資、資質審批、信用評價、工法認定、新技術應用示范等方面對企業結對幫扶項目予以支持。
四要加快研究制定新的產業政策,因村制宜規劃鄉村特色產業,增加村企合作的積極性。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4-1477-0.html廣東“百千萬工程”成效顯著:去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超6%,企業成關鍵支撐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