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格局重構的浪潮下,海上風電正從邊緣走向舞臺中央。
2024年,國家能源局批復我省1310萬千瓦海上風電建設規模,遼寧自此開啟了海上風電發展的新征程。據統計,2024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規模404萬千瓦,累計并網容量達4127萬千瓦,連續4年位居全球首位。
不久前,2025海上風電大會在大連舉行,作為中國海上風電的新晉“頂流”,遼寧吸引著全球的目光。會上,“未來遼寧打造世界級海上風電產業集群”的雄偉藍圖使得整個行業為之振奮。與會專家指出,遼寧應抓住“國管海風開發元年”機遇,通過科學規劃和產業鏈協同,實現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鋼鐵長子”到“風電巨人”
遼寧的“風電基因”藏在工業血脈里。這片擁有2177公里海岸線的土地,年均風速達7.5米/秒以上,可開發風能資源超5000萬千瓦,且風向穩定、災害性天氣少,堪稱“海上風電黃金帶”。更關鍵的是,遼寧的工業體系與風電產業鏈高度耦合:鞍鋼的特種鋼材、大連造船的海洋工程裝備、瓦軸的精密軸承、中石油的化工材料……這些傳統工業的“老字號”,正在風電領域煥發新生。
通過公平公正的競爭優選,大連、丹東等沿海城市的風電場開發權花落華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電力開發企業,部分項目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截至今年5月底,我省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規模已達125萬千瓦。
“海上風電產業鏈長,涉及大部件、原材料和船舶等產業,其發展與傳統工業深度融合,可極大地促進鋼鐵、冶金等傳統產業發展。”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
大會期間,35家風電、鋼鐵、冶金、化工、機電、造船、港口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同簽約“世界風電產業中心先進裝備制造領跑者計劃”,這些企業將共同發力,把遼寧打造成風電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高地。
從“四大件”到千億集群
作為先行先試的代表,大連太平灣合作創新區于2022年從零起步,以“風電電廠+裝備園區”雙輪驅動模式,加速打造以風電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生態。經過3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以風電主機、塔筒鋼結構、葉片新型材料、海底特高壓電纜為核心的“風電四大件”產業格局,成功邁入“全鏈條、集群式”發展的新階段。
在太平灣風電產業園,規整干凈的主干道旁,一個個生產車間“串珠成鏈”,塔筒、主機不時映入眼簾。在運達股份風電主機制造基地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忙著給軸承加熱,為組裝陸地風電主機作準備。今年,基地排產約200臺風電主機,產值將達到10億元以上。“我們爭取一個月生產30臺主機,目前基地產能基本飽和。” 運達北方(遼寧)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經理王政說。
該基地是運達股份參與太平灣風電產業園落地的第一個項目。“風電主機企業是整個風電產業的‘鏈主’企業,具有領頭羊的作用,至關重要。所以,當年在選擇的時候十分謹慎。實踐證明,我們的選擇是對的。” 太平灣能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園區管理部副總經理馬晉說。
在“鏈主”企業的帶動下,鋼結構制造基地、線纜等項目紛紛“追風而來”。隨著鏈條的逐漸完善,太平灣風電產業園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績:鋼結構制造基地和主機制造基地主營業務年收入均達到規模以上;首臺18兆瓦風電機組成功下線;由三峽能源和招商局太平灣公司聯合打造的遼寧莊河V海上風電項目并網發電;省內最大直徑“鋼鐵風火輪”摩擦筒下線出運……
運達股份不僅有“鏈主”的擔當,還在“鏈”上發力。今年2月,運達股份聯合招商局太平灣公司投資20億元建設太平灣風電葉片制造基地。據運達招運北方(遼寧)新材料有限公司基建業務負責人宋俊江介紹,此次開工建設的風電新型材料制造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一期占地面積約21萬平方米,投產后可年產200套150米級大兆瓦風電葉片。
“這個項目的落地,意味著‘四大件’被成功引入園區。全部投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近50億元,拉動上下游產業鏈產值超200億元。”馬晉欣慰地說。
遼寧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推動風電、光伏、核電等多元發展,加快推進清潔能源強省建設。未來,全省將有序開發實施13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著力形成渤海灣和北黃海兩個超500萬千瓦規模大型海上風電基地和產值超千億級的裝備制造集群。
(遼寧日報記者 王榮琦)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3-1511-0.html遼寧海上風電產業逐浪新藍海 有序實施1310萬千瓦風電項目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臺黑高速繞陽河特大橋T梁架設完成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