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股權凍結信息將格力鈦卷入風暴中心。
日前,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顯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則股權凍結信息,其持有珠海廣通汽車有限公司的18.06億元股權被凍結,凍結期限自2025年6月4日至2028年6月3日,執行法院為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
股權被凍結的珠海廣通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格力電器(000651.SZ)旗下企業,據天眼查,該公司注冊資本180600萬元,人員規模為500到599人。
據格力鈦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聲明,股權凍結與格力鈦的前身——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海銀隆”)實控人、法定代表人魏銀倉有關。魏銀倉在2015年12月未經公司董事會批準,擅自用公司公章與陽光人壽簽訂增資補充協議,提供了違規擔保。
根據官網,格力鈦的業務包括鋰電池核心材料、電池、電機電控、充電設備、智能儲能系統、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等。
2016年起,格力幾度謀求收購銀隆,最終在2021年8月,格力電器斥資18.28億元通過司法拍賣競得珠海銀隆3.36億股股份,占總股本的30.47%;同時,董明珠將其持有的銀隆新能源1.93億股(占總股本的17.46%)對應的表決權委托公司行使。交易后,格力電器共控制珠海銀隆5.29億股表決權(占總股本47.93%),成為該公司控股股東。同年11月,珠海銀隆正式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
2022年,董明珠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談到,在乘用車市場,格力鈦主要關注大公交、環衛車、清潔車、醫療系統檢測車、物流車等對安全快充有更高要求的車型。當時她還提到,有計劃和京東拓展物流車合作;在汽車市場以外,她還非常看好格力鈦在儲能市場的發展。
造車、智能制造、多元化……格力鈦與格力近年來的諸多嘗試和野心都息息相關。但從報表看,格力鈦似乎有些不及預期。
根據格力公告,截至2022年底,格力鈦資產總額250.2億元,負債總額247.9億元,年度凈虧損19.1億元。
盡管如此,在2023年底,格力電器以10.15億元繼續增持格力鈦24.54%股權。在2023年年報中,公司提到,格力鈦在國內10米、18米公交車和物流車等整車銷售市場實現突破,在海外市場也取得突破性增長。鋰電池板塊也承接了電網調頻、軌道交通等多場景的業務,海外市場電池業務突破20余國,長期客戶需求增加35%。
然而,管理層換屆后的首份年報——2024年年報里,格力鈦的業績信息相比去年大幅減少。年報僅提到,格力電器母公司報表對格力鈦計提減值28.4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格力鈦的業務圍繞與鈦酸鋰電池相關的系列產品展開。
在資深產業經濟分析師、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看來,鈦酸鋰電池的選擇在特定場景下具有戰略價值,但整體上是一把“雙刃劍”。“鈦酸鋰的優勢在于,高安全性、長壽命和寬溫性能,這使得其在儲能、公交、軌道交通等領域具備優勢,但能量密度低和成本高,則導致其在乘用車市場完全失勢。”他表示。
在前述采訪中,董明珠表示認同銀隆的技術是“未來的發展路徑”,也坦言“確實進去以后才發現坑太大了”。
收購之后,格力鈦新能源也曾幾度謀求上市,但均以失敗告終。
如今,格力似乎不再對格力鈦上市抱有太大期望。在今年的業績報告會上,格力電器董事、總裁張偉表示,公司工業制品、高端裝備、精密模具、電子元器件、再生資源等板塊具備分拆上市的基礎。
同樣在近期的業績報告會上,格力電器董事會秘書章周虎表示,格力收購前,格力鈦內部治理不完善、產能利用率低以及行業內卷加劇等原因,加重企業經營負擔。他提出“雙線并行”的發展規劃:“接下來格力鈦將增強細分市場的競爭力:一方面,聚焦核心業務,向高毛利、高需求的儲能及特種交通賽道傾斜;另一方面,完善內控及財務制度,定期評估業務經營風險,加強應收賬款管理。”
“轉向儲能與特種交通,是基于現實困境的理性調整。”不過,丁少將也強調,格力鈦發展的前路還有兩大關鍵問題待解:其一是要通過技術迭代降低鈦酸鋰電池成本,其二則是盡快通過聚焦細分市場建立競爭壁壘。“若執行得當,格力鈦有望在儲能領域實現從虧損包袱到利潤增長點的轉變,但短期內仍需格力電器持續輸血以緩解財務壓力。”他坦陳。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2-2634-0.html前實控人埋下雷,格力鈦所持18億元股權突遭凍結,格力造車事業轉向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