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佳英 廣州報道
5月21日,辛柏青發布訃告,妻子朱媛媛于2025年5月17日因癌癥離世。這位曾出演《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送你一朵小紅花》等作品的演員,抗癌近五年。
其離去令人扼腕,也再次將“5年生存率”這一癌癥治療關鍵指標推至公眾視野。研究指出,癌癥患者在治療后的五年內面臨較高的復發和轉移風險。一般來說,早期癌癥的生存率較高,而晚期癌癥的生存率則較低。以乳腺癌為例,美國Ⅰ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98%,而Ⅳ期僅為27%。此外,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預后較差的癌癥類型,生存率仍處于較低水平。
從數據來看,我國癌癥防治已邁入穩步提升的階段。數據顯示,全國癌癥五年生存率已從十年前的30.9%提升至43.7%。但區域發展不平衡、晚期診斷率高等問題依然突出,像肺癌等癌種的5年生存率仍不足20%,防治之路任重道遠。
更令人憂心的是,癌癥發病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早發性癌癥發病率持續攀升,為癌癥防治敲響警鐘。
如何認識5年生存率?
對于眾多抗癌家庭來說,“5年”這個數字并不陌生。在癌癥治療領域,“五年生存率”是一個關鍵指標,它反映了患者在確診后經過治療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
研究指出,癌癥患者在治療后的五年內面臨較高的復發和轉移風險,因此五年生存率的高低往往預示著更長期的生存情形如何。一般來說,5年生存率越高,說明該癌癥的治療效果越好,患者的預后也越樂觀。
癌癥的生存率因腫瘤類型、分期及治療手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早期癌癥的生存率較高,而晚期癌癥的生存率則較低。以乳腺癌為例,一項研究指出,美國Ⅰ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98%,而Ⅳ期僅為27%。一些預后較好的癌癥類型,如甲狀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其5年生存率相對較高。
在全球范圍內,乳腺癌的生存率表現尤為突出。研究指出,2009年至2015年,我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達到90%。第三輪全球癌癥生存分析結果顯示,2010—2014年確診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5年生存率大于85%的國家和地區約有25個,其中,亞洲國家包括日本、以色列和韓國。
相比之下,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預后較差的癌癥類型,生存率仍處于較低水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石遠凱教授指出,原發性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僅為19.7%,且過去十年僅提高了3%。來自2005—2014年我國7個地理區域的原發性晚期肺癌發生和死亡情況研究數據顯示,初診時64.6%的患者為Ⅲ期或Ⅳ期肺癌,其中29.9%為Ⅳ期,而Ⅰ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66.47%,Ⅳ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則僅為5.27%,提高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任重道遠。
南京市第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劉鐵石指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而發生遠處轉移的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僅約30%。
值得注意的是,五年生存率雖然是一個重要指標,但并不能完全預測患者的長期預后。部分患者可能在五年后仍面臨復發風險,而另一些患者則可能長期存活。因此,這一數據更適合作為整體防治效果的評估工具,而非個體預后的絕對依據。
從數據來看,我國癌癥防治已邁入穩步提升的階段。近年來,我國癌癥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介紹,目前我國癌癥患者的五年相對生存率已達到40.5%,較十年前的30.9%實現了大幅提升。
這一趨勢在研究統計數據中得到了進一步印證:2003年至2015年間,我國惡性腫瘤總體標化五年相對生存率從30.9%攀升至40.5%。除膽囊癌和胰腺癌外,其他主要惡性腫瘤5年相對生存率均呈上升趨勢。
2024年6月,國家癌癥中心主辦的英文期刊《癌癥科學進展(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公布了2019年至2021年我國人群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數據,分析顯示,我國所有癌癥的5年相對生存率為43.7%。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應急司副司長高光明也在公開講話中指出,近年來全國癌癥防治體系不斷完善,整體診療能力顯著提升,總體癌癥五年生存率上升至43.7%。《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更是提出了明確目標,到2030年我國總體癌癥五年生存率不低于46.6%,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不低于80%。
年輕化趨勢下探尋預防路徑
從數據來看,我國癌癥防治已邁入穩步提升的階段,但區域不平衡、癌種差異和晚期診斷等問題仍然突出。
聚焦到肝癌這一高發癌種,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我國肝癌患者面臨的嚴峻現實——發現晚、早期診斷率低,這直接導致了肝癌五年生存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盡管近年來靶向—免疫聯合治療方案為中晚期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其對提升五年生存率的作用仍然有限。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搶救式”治療還帶來了沉重的醫療負擔,這也凸顯出早診早治的緊迫性。
將視野從國內擴展到全球,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出上升趨勢,這無疑給全球公共衛生帶來了巨大挑戰。一項研究基于GLOBOCAN數據庫數據,對中美兩國惡性腫瘤疾病負擔、生存情況和歸因風險因素差異進行對比,發現中美兩國惡性腫瘤死亡居首位的均為肺癌。
國家癌癥中心基于腫瘤登記及隨訪監測的“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疾病負擔情況”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為482.47萬,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
從年齡分布來看,全癌種的發病率在0 - 34歲年齡組相對較低,但從35 - 39歲年齡組開始顯著增加,在80 - 84歲年齡組達到峰值。此外,男性在25 - 54歲的發病率低于女性,而在60歲以上則高于女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癌癥發病呈現出顯著的年輕化趨勢。在2019年,全球早發性癌癥發病數達到326萬,相比1990年增長了79.1%。中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中國人群早發性癌癥的疾病負擔分析及預測》調查發現,1990至2019年,我國早發性癌癥的標化發病率從70.95/10萬上升至95.03/10萬,其中早發性睪丸癌發病增長最快。此外,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30 - 39歲人群的新發大腸癌患者占比從2010年的不足4%飆升至12.7%。
這一系列數據表明,癌癥年輕化已不再是危言聳聽。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癌癥的預防或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癌癥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
其中,一級預防是病因預防,旨在通過控制和消除癌癥的危險因素來降低癌癥的發生風險。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慢性感染等。
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是癌癥預防的核心。上海市抗癌協會發布的《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5版)》指出,戒煙、限酒、均衡飲食(增加蔬菜水果攝入,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定期運動和控制體重可顯著降低多種癌癥風險。此外,疫苗接種也是重要手段,如乙肝疫苗可預防肝癌,HPV疫苗可預防宮頸癌、口咽癌等。
二級預防是癌癥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主要通過定期體檢和癌癥篩查來實現。許多癌癥在早期階段癥狀不明顯,但通過篩查可以早期發現病變,從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上海持續開展防癌抗癌健康科普,加強癌癥篩查適宜技術研究和推廣,擴大常見癌癥篩查覆蓋面,推進癌癥早診早治,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上海市癌癥防治核心指標穩步提升,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提升至42.8%,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已達61.6%,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日本的胃癌防控經驗或許值得借鑒。研究顯示,通過將胃鏡檢查納入常規篩查,日本實現了胃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胃鏡下切除率大幅提升,最終將五年生存率提高到68.9%至77.1%的領先水平。這也證明,完善的篩查體系可以顯著改善癌癥預后。
三級預防則是癌癥的康復治療,旨在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這包括對癌癥患者的治療、康復指導、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如今,抗腫瘤藥物、新技術層出不窮,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使臨床治療有了更多選擇。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7-17999-0.html演員朱媛媛抗癌5年后離世:患者如何邁過“5年生存率”這個坎?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