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2024年,國內醫藥行業受投融資放緩影響,市場需求增長節奏稍顯緩慢。這一壓力也傳導至醫療外包(下稱“CXO”)企業,行業整體競爭加劇且需求承壓,CXO企業發展面臨不小挑戰。步入2025年,隨著一季報陸續披露,部分具備全球服務能力的企業展現發展韌性,訂單量大幅增加,但也有部分企業仍在奮力擺脫虧損。
21世紀經濟報道據Wind初步統計,2025年一季度,在CXO板塊29家上市企業中,包括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凱萊英、九洲藥業在內的5家企業營收超過10億元。從營收增速看,17家企業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2家企業營收同比下滑,下滑幅度介于06%至40.32%之間。
在歸母凈利潤方面,藥明康德以36.72億元居板塊首位,凱萊英、康龍化成分別以約3億元緊隨其后;南模生物、博騰股份、美迪西等8家企業則陷入虧損。同比數據顯示,18家企業歸母凈利潤實現增長,11家企業歸母凈利潤下滑,最大跌幅達431.11%。
東吳證券研報分析指出,短期看,經過幾個季度的調整,2025年一季度開始收入利潤均呈現修復趨勢。中長期看,一方面我國仍是CDMO行業重要生產國,在成本低、效率高、質量優三重優勢下競爭優勢突出;另一方面監管趨嚴、新藥研發向差異化發展導致新藥研發難度和成本增加,CRO企業憑借項目經驗優勢和資源優勢或成為藥企的重要合作伙伴,CXO長期需求向上。
在5家營收超10億元的頭部企業中,呈現“四增一降”的格局。其中,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九洲藥業均實現營收與歸母凈利潤雙增長;而泰格醫藥成為唯一營收與凈利潤雙下滑的企業,兩項指標同比分別下降5.79%和29.61%。
拉長時間線,泰格醫藥在2024年的業績已出現承壓,主營業務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1.18%、79.99%。彼時,泰格醫藥解釋稱,近年來國內生物醫藥行業研發需求波動顯著,部分客戶對生物醫藥研發的風險偏好發生明顯改變,部分依賴外部融資且尚未盈利的客戶面臨較大現金流壓力,致使臨床研究外包服務及相關行業面臨激烈競爭與增長挑戰。
在此行業背景下,國際化業務成為本土CXO企業發力的方向。以藥明康德為例,2025年一季度來自美國客戶的收入達63.8億元,同比增長28.4%,占總營收比重達66.08%;來自歐洲客戶收入達13億元,同比增長26.2%;而來自中國客戶收入為15.3億元,同比下降1.3%。
同期,康龍化成來自北美客戶的收入為20.03億元,同比增長16.81%,占公司營業收入的64.65%;來自歐洲客戶(含英國)的收入5.69億元,同比增長26.57%,占公司營業收入的18.36%;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為4.57億元,同比增長13.15%,占公司營業收入的14.74%。
從數據來看,上述兩家頭部CXO企業均將北美市場作為重要開拓方向。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盡管2025年初全球貿易搖擺和醫藥行業復蘇緩慢,疊加當下地緣政治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國際制藥行業專業化分工多年形成的全球供應鏈趨勢從未發生改變。
凱萊英方面也透露,在去年生物安全法案情況比較復雜的階段,仍有很多美國客戶與公司合作得到積極深入推進,從我們的觀察中可看出該事件對于國際制藥行業專業化分工多年形成的全球供應鏈格局以及客戶對公司的合作意愿沒有實質性影響。
北美市場之外,九洲藥業在日前接受投資者調研時表示,新簽訂單海外占比60%,還是以大藥企為主。大藥企占比約50%-60%,Biotech占比40%-50%,相比去年來看,Biotech提升較快,主要是歐洲和日韓市場開拓效果明顯,新增項目中也有不少NDA階段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博騰股份的歸母凈利潤雖然仍處于虧損狀態(-0.04億元),但同比已大幅增長95.48%。其在一季報中直言,“在大訂單基數影響消除后,受益于海外市場強勁增長,公司表觀收入恢復增長。”具體而言,海外客戶收入6.09億元,同比增長約 30%;國內市場收入1.92億元,同比下降約8% 。
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全球CXO行業正受益于制藥公司研發投入增加及外包滲透率提升,中國企業憑借工程師人才紅利與工藝平臺優勢,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持續上升。盡管短期分化難免,但具備國際化布局和全產業鏈服務能力的頭部企業,有望在行業洗牌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CXO行業的長期增長邏輯正隨著研發管線擴容與全球化能力提升而持續強化。沙利文預測,2030年,中國的藥物研發及生產外包服務規模將達到4823億元,市場占有率將有望從2024年的14.8%提升到19.5%。當前,行業已顯現訂單儲備增長的積極信號。
從企業一線數據看,頭部公司在手訂單規模與增長動能顯著分化。康龍化成稱今年一季度新簽訂單金額同比增長超過 10%,其中,實驗室服務和 CMC(小分子CDMO)服務新簽訂單同比增長均超過10%。
截至2025年3月末,藥明康德持續經營業務在手訂單為523.3 億元,同比增長47.1%。TIDES(寡核苷酸和多肽)在手訂單同比增長105.5%。TIDES D&M服務客戶數同比提升 14%,服務分子數量同比提升25%。同時,藥明康德持續推進泰興多肽產能建設,預計 2025年末多肽固相合成反應釜總體積將提升至超100,000L。
上述分析師認為,在國家鼓勵創新的大背景下,創新藥產業鏈表現活躍,隨著在手訂單持續轉化為收入,疊加行業向好的趨勢,將為COX企業未來成長奠定基礎。細分賽道的結構性機會也在呈現。細胞基因治療、多肽和偶聯藥物是未來藥物發展的大趨勢,這些創新領域將成為訂單增長引擎。
泰格醫藥此前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也表示,目前臨床CRO行業做的比較多的類型是減重、ADC、雙抗,公司該類訂單占比報告期內也有所提升。公司認為下一波行業熱點,比如心血管、自免、抗體小分子化、多肽小分子藥、小分子自免等,該類項目會比ADC和減重項目來得晚一些,目前研發階段相對比較早,進入臨床的占比還沒有那么大。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泰格醫藥2025年一季度業績仍然承壓,但是報告期內該公司的新簽訂單數量和金額延續了較好的增長態勢,國內客戶新簽訂單恢復明顯。2025年第一季度該公司凈新增合同金額超過20億元,同比增速20%。
在手訂單數量持續攀升的同時,此前CXO行業普遍面臨的“訂單價格下滑”,從最新財報數據來看,這一挑戰或持續減退。東吳證券研報分析指出,“訂單價格有望企穩,中長期看創新藥發展持續向好,有望帶動國內 CXO產業持續增長。”
對比而言,海外訂單價格相對穩定,不少CXO企業海外基地的建設也在提速。例如美迪西稱對外繼續加大國內外市場特別是國外市場的拓展力度,“公司已在美國波士頓建立研發實驗室,將以此為戰略支點,不斷加強與全球合作伙伴的溝通協作,為歐美客戶的商務拓展提供有效支撐,力爭逐步提升公司的海外業務占比。”
當前CXO企業正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全球化”雙壁壘升級,隨著在手訂單加速轉化為收入,疊加高附加值賽道布局深化,具備全產業鏈服務能力與海外基地支撐的企業,有望在行業集中度提升過程中占據更核心地位。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7-17973-0.htmlCXO企業一季報:5家營收破10億元,8家虧損,國際化與創新賽道或成破局關鍵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