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余皓
通訊員 許錚
“地質工作,是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事業。它艱苦,風霜雨雪、四海為家;它也浪漫,以山為友、以石為書,解讀地球億萬年密碼。它看似波瀾不驚,卻關乎江河安瀾、人民安危;它能讓我們心安理得,因為我們用腳步丈量山河,用知識守護家園。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7月4日,湖北兩代地質人齊聚湖北省地質局,一場別開生面的省地質局勞模事跡宣講暨弘揚地質優良傳統座談會,激起參會的兩代地質人共鳴。90后地質人代表現場表示:要將老一輩地質人的堅韌、探索、奉獻等精神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老一輩地質人爬冰臥雪甘當“追光人”
榮獲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來自湖北省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的田望學,以《無悔的選擇》為題,分享了他投身地質事業的心路歷程。
“選擇了地質事業,就要不畏艱辛、甘于奉獻。1991年,我大學畢業之際,恰逢三峽工程即將啟動。初到單位,我便投身三峽庫區艱苦的地質調查工作。親身參與這項‘國之重器’的前期勘查,讓我深刻認識到地質工作對國家建設發展的基石作用,也堅定了我為之奮斗終身的決心。連續數年,與老地質工作者一起,我跋涉于三峽的崇山峻嶺、深谷幽澗,足跡踏遍庫區。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地質行業步入低谷,許多同事選擇了離開,而我選擇了堅守。”
“21世紀初,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我主動請纓奔赴西藏,參與青藏高原地質調查。工作區域平均海拔4000-6000米,人跡罕至。面對強烈的高原反應、極端惡劣的氣候以及艱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勘探任務,不僅是對體能的極限挑戰,更伴隨著前路未知的精神壓力。有人因身體原因退出,家人也多次勸我調回內地,但我選擇了堅持。在雪域高原奮戰三年,直至項目圓滿完成。從湖北的三峽、神農架,到祖國的云貴山區、青藏高原,風餐露宿、爬冰臥雪,渴了喝山泉,餓了吃饅頭,困了住帳篷,這是從事地質調查工作的常態。但每當一條條調查路線精準落圖,一段段實測剖面清晰呈現,項目取得關鍵進展時,那份收獲的喜悅便沖淡了所有艱辛。三十余載寒暑,正是這份對地質事業的執著信念,支撐我在平凡而艱辛的崗位上不斷前行,成長為一名高級工程師,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湖北省先進工作者、湖北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陳兵,是一名扎根地質行業36年的老鉆探人。他用自身經歷的四個故事,講述了地質人的堅守與傳承。他說:“有人問我:‘奮斗了大半輩子,為什么不歇歇?’我的回答很簡單:‘地質事業需要傳承。’現在,我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帶著年輕人攻關新技術。在貴陽開陽的定向鉆探項目中,我和90后技術員同吃同住三個月。從鉆具選型到軌跡控制,我把三十多年的經驗傾囊相授。當項目順利完成時,團隊成員王奧已經能夠獨立帶隊了。看著他自信的樣子,我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這些年,我培養了多名技術骨干,他們現在都活躍在各個重點項目上。”
新一代地質人傳承使命勇做時代先鋒
他們的發言,一石激起千重浪。來自湖北省地質調查院的90后地質工作者萬樂,談起老一輩地質人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不由感慨萬千:“曾看到一篇報道,1958年地質勘探隊在野外工作期間,平均每人每月步行超過400公里,用壞三雙解放鞋。正是這種‘三光榮’精神,讓他們在設備簡陋的條件下,僅憑羅盤、地質錘和放大鏡就圈定了最初的礦化帶。”
來自湖北省地質測試中心的地質工作者童鑠云發言時稱,在當今數字化、智能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科技+地質”的深度融合,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地質事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今年,中心研發的國內首臺全自主知識產權車載型光電直讀光譜儀,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首批找礦裝備推廣名單。儀器聚焦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攻克了戰略礦產野外快速檢測的技術瓶頸,為鋰、鈹、稀土等20余種關鍵礦產勘查,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國產化裝備支撐。在湖北幕阜山鈮鉭礦、四川馬爾康鋰礦等找礦現場完成野外示范應用,實現了礦產元素“即采即測”,為找礦決策提供實時數據支撐,填補了國內該領域技術空白。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讓我們以勞模為榜樣,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立足崗位勇挑重擔,為推進地質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童鑠云鏗鏘有力的聲音久久在大廳回蕩。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4-10308-0.html湖北省地質局勞模事跡宣講激蕩時代光輝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