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遲到卻關鍵的IPO。
一場遲到卻關鍵的IPO。 2025剛過一半,A股就迎來IPO小高峰,專精特新企業擠向北交所,未盈利硬科技奔向科創板,消費龍頭則撲向主板。尤其是半導體賽道IPO熱潮持續升溫,長鑫存儲啟動輔導、紫光展銳完成備案、摩爾線程與沐曦股份同日遞交招股書、上海超硅“未盈利先受理”,資本市場的半導體板塊,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集體狂歡。 但就在所有人把目光盯向上海、深圳等產業高地時,北京卻悄悄殺出了一匹黑馬。據投資家網獲悉,北京屹唐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今日(7月8號)在科創板敲鐘,開盤即暴漲210%,一度觸及770億元的市值高點,即便回調后依然穩居600億之上,不僅成為2025年北京目前最大IPO,更是今年為數不多“開盤即爆”的IPO。 放在資本寒潮未散的當下,這種“開盤即光環”的項目并不多見,有跨國并購的起點,有國資平臺十年陪跑,也有一級市場機構在風口之外的果敢下注。從亦莊國投到海松資本,從紅杉、IDG到黃浦江資本,屹唐身后是一整組“長期主義投資人”。 這決不是簡單的VC湊熱鬧,而是真正意義上賭方向、賭能力、賭時間。尤其在當下一級市場急需“退出樣本”的階段,屹唐像是一場及時雨,也是一場集體兌現。 而這次,押對了的投資人,終于能站到臺前。 一 屹唐的上市,無疑是一個明確信號,硬科技IPO窗口正在重啟。 就在屹唐上市的同時,多個半導體公司也在推進IPO進程,時間點很密集,動作也很集中。公開信息顯示,長鑫存儲剛剛進入輔導階段,紫光展銳也完成備案,而摩爾線程、沐曦、上海超硅、粵芯半導體等一批公司陸續出現在申報名單里。無論是從覆蓋范圍,還是節奏強度來看,這一輪申報潮呈現出一個明顯趨勢,從設計、制造,到材料、設備、封測等各類型項目都有動作,節奏明顯提速。 整個半導體賽道,像是突然被按下了“快進鍵”,正迎來久違的窗口期。這不是偶然,而是窗口出現之后,誰都不想落在隊尾。過去不少創業項目在“燒錢快、回款慢、周期長”的現實壓力下陷入了增長瓶頸。但IPO的回暖,正在為這些項目提供一條新的出路。因此,在當下節奏下,搶時間、搶節點、搶先機,正在成為整個賽道的共識。誰先把材料交上去、誰先過會、誰先拿到批文,誰就有可能趕上這一批。 沒有人愿意做下一批,特別是對那些已經過了早期驗證、具備一定收入規模、產品已經出貨的公司來說,選擇留在一級市場的空間其實已經不多。而監管也在釋放信號,只要你做得實、有技術、有利潤、不吹牛,這個市場會為你留一張門票。但問題在于,誰能先上車。當前的窗口是窄的、快的,也可能是階段性的,在這種不確定性面前,企業不再糾結估值高低,而是爭分奪秒完成申報和排隊,不是誰都能等到窗口期的重新打開。 屹唐能順利上市,并不是運氣問題,也并非某種階段性紅利,而是前期各方按上市路徑配套推進的直接結果。從這點來看,其他已啟動申報的項目,也面臨同樣的判斷邏輯:能不能說明白業務結構、跑得通收入模型、撐得起估值預期。窗口確實存在,但留給項目的準備周期不會太長。時間是確定的,審批和排隊的順位也是客觀的,節奏差一步,結果可能就不一樣。屹唐搶在前面,是趕上了,至于其他企業能否銜接上節奏,則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 這一次,資本市場不會等人。 二 誰會想到,一切竟是從一樁沒人看好的收購開始的。 2016年,一場看似不合時宜的跨國并購,點燃了屹唐的命運,也點燃了無數VC/PE對國產替代的集體下注。屹唐的前身屹唐盛龍,以約3億美元并購了硅谷老牌設備公司Mattson Technology(MTI),成為中國半導體設備第一筆跨國并購案。 這是一筆在當時業內看來頗為“冷門”的買賣,不但沒有引起太多關注,甚至在不少投資人看來更像是一次難以收場的試驗。彼時資本市場的目光大多,還集中停留在消費、互聯網、O2O等熱門方向上,更別說這家公司當時的營收正處于大幅下滑期,客戶流失、內部動蕩,怎么看都不像是一筆穩妥的交易。但這個決策的真實價值,并不在于收購完成的那一刻,而在于隨后圍繞這筆收購展開的一整套整合、落地和本土化轉化過程。 而接手這個復雜局面的,是此后主導公司發展的關鍵人物陸郝安博士。他出身中科大物理系,后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拿下固體物理博士學位,曾長期任職于跨國公司一線設備業務,在技術、產品與產業之間具備超強的穿透力。他既熟悉并購前的操作邏輯,也理解這個資產的價值中樞在哪,隨即開始圍繞人、技術和產品的重建工作。核心技術骨干被快速穩定下來,海外研發資源繼續保留,國內團隊在北京亦莊逐步成型,2020年前后公司本土交付節奏基本跑通。正是在這個階段,屹唐真正進入了資本視野。 2020年,公司完成多輪融資,機構名單幾乎覆蓋知名投資圈,海松資本、紅杉中國、IDG資本、深創投、黃浦江資本、CPE源峰、絲路華創等悉數上榜,且在沒有太多市場宣傳的情況下,形成了完整的機構股東結構。這是一場標準的“逆周期”出手,當絕大多數VC還在追逐輕資產、快回報的時候,有人開始押注技術積累深、驗證周期長的重資產賽道。 對投資人而言,融資節奏并不密集,輪次控制得很克制,該補就補,不追熱度。包括海松在內的不少機構在那一階段選擇持續加碼,最終在IPO前形成穩定股東結構,其中部分機構已陪伴多年。此后的進展幾乎沒有波動,項目沒有出圈,沒有走極端擴張,交付節奏穩定,客戶結構持續鞏固,所有準備都圍繞一個方向——上市。 如今,最早點燃這條路徑的那場并購,也終于在九年后形成閉環,正式登陸科創板,發行順利,開盤上漲,市值超過600億元,成為2025年北京最大的IPO之一。從資本角度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按部就班的退出范本,沒搶風口,也沒掉隊。 三 屹唐這場硬仗的背后,是資本的長期陪跑。 如果只看屹唐股份上市當天的市值走勢和交易熱度,這像是一場順理成章的IPO收尾,但站在資本的視角回看,這是一筆從早年并購,到最終退出跨越九年的長期投資,它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套在重資產、長周期領域少見的完整兌現路徑。 從項目結構來看,屹唐的股權構成非常穩定,其中核心國資平臺亦莊國投通過屹唐盛龍間接持有公司45.05%股份,是公司實際控制人,也是在公司成長過程中提供政策統籌、產業協同、資本支撐的關鍵推力。亦莊的角色并不只是投資人,更是將半導體設備這一高投入領域真正推入可控軌道的底層力量。 在IPO階段,公司還引入了7家戰略配售機構,合計認購6.81億元,其中包括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合肥芯屏產業投資基金、北京電控產業投資公司等典型“產業+政策型”資金,基本覆蓋從國資母基金到地方集成電路平臺的主要資源方,形成從國資主導、機構接力,到上市前夕完成戰略鎖倉的完整閉環。 這些年,圍繞半導體設備的項目并不少見,融資輪次也不少見,但真正能從早期落地一直推進到裝機放量、再順利切入IPO窗口的,屈指可數。屹唐之所以能完成全周期閉環,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其資本結構一開始就做對了。從早期并購平臺的設定,到中期的多輪機構股東引入,再到后期戰略資金補位,每一步節奏都為下一階段的推進留下了空間。而從投資機構的角度,這也是一類罕見的“有起點、有兌現、估值穩定、路徑清晰”的重項目機會。 它恰好印證了一個趨勢,只要底層邏輯扎實,節奏不亂,結構穩定,即使周期拉長,優質項目依然有穿越能力。這一次,屹唐交出的答卷足夠穩。對押中這場節奏的投資人而言,這不是一場幸運的退出,而是一場慢節奏、高強度、極重視執行能力的長期博弈,最終結果只不過是最有耐心的那批人,等到了該兌現的那個時刻。 這個IPO之后,北京也終于在“硬科技”賽道打出了自己的一張底牌,甚至可以說,它是對“產業真金白銀支持”最直接的成果回報。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14-11003-0.html2025,北京年內最大IPO來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