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身處一場創作結構的震蕩之中。在音樂領域,AI可以用一句提示生成旋律、歌詞、編曲,完成整套制作流程;它可以模仿任意歌手的聲音與風格,復刻審美而不需理解意義;它還可以24小時不休地產出作品,但這些作品卻不需要署名,也無人對其負責。
這場技術革命的影響并非“未來將來”,而是此刻發生。AI沖擊的是創作領域的關鍵結構。如流行音樂行業以工業化生產為基礎,曾依賴詞曲工廠、編曲人、Demo制作者、歌詞優化師,但這些崗位正被AI快速替代。再比如傳統音樂以手工與技藝為榮,如今卻要面對“聽起來像”的仿制品充斥平臺,聽眾分不清,創作者無處申訴。更殘酷的是,AI所帶來的海量內容泛濫,讓平臺推薦機制傾向于“頻率高”“響應快”的生產方式,反而讓“用心做出的作品”被淹沒。
我們還能守住什么?有4件事是AI無法承擔而人類必須繼續堅持的。一是表達意圖的設定權,AI不會真正理解情緒、文化、立場,它只是模仿和排列,人類必須仍然是那個設定表達方向的人。二是版本選擇的判斷力,在10個AI產出版本中,選擇“哪一個才代表我”,這一判斷,是創作者的靈魂所在。三是為表達署名并承擔后果的責任感,AI不會被批評、不會被質疑、不會被追責,而人類創作者,應該也必須是那個站出來說“我認同這個作品”的人。四是作為藝術家的使命感與文化擔當,真正的藝術創作,從來不僅僅是“制造內容”,而是為這個時代留下一種聲音、一種姿態、一種立場。藝術家不是內容搬運工,而是文化現場的見證人。使命感是創作最無法“外包”的。
這就是人類創作的尊嚴邊界。AI成為創作引擎后,創作者必須完成一次進化――不再是單純寫作者,而是控制生成方向、選擇表達結構、承擔文化責任的那個人。我們不再比誰寫得最全,而是比誰判斷得更準、表達得更真。
我們既不能無謂地恐慌,也不能樂觀地自負。AI時代,真正能留下來的,是那些愿意承擔判斷責任、敢于對表達“簽名”的人,是那些有情懷、有審美、有使命感同時又有新技能的踐行者。這將是未來創作的門檻。
(作者王備為作曲家、音樂制作人)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6-2809-0.html使命感是創作最無法“外包”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中國潮玩在埃及火爆“出圈”
下一篇:“戲聚天津”綻放津派文化魅力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