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從“書架”到“貨架” 解碼陜西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密碼”
中新網西安7月8日電 題:從“書架”到“貨架” 解碼陜西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密碼”
作者 楊英琦
“我們在實踐探索中形成了‘科技金融+科技服務+科技平臺+科技空間+科技智庫’為一體的成果轉化體系,把一批實驗室里的科技成果從‘書架’推上了‘貨架’。”站在擺滿了豐富科技成果產品的展廳內,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科控股”)董事長、總經理曹慧濤向記者介紹道。
7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萬千氣象看陜西”主題采訪團走進西科控股。該企業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的探索,揭開了陜西從“科研大省”向“創新強省”跨越的密碼。
西科控股是科技成果轉化“西光模式”的實踐者。成立13年來,經歷了從研究所的資產管理公司,到面向全國高校、院所、海歸科學家等各類創新主體的專業成果轉化平臺,服務區域也從立足陜西,拓展至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初步建立起硬科技創新創業“雨林生態”體系。
圖為記者正在了解陜西科技成果如何從“書架”到“貨架”。楊英琦 攝
“2015年2月,我們剛孵化出50家企業。而如今,我們已投資孵化了超550家企業,市值突破6700億元(人民幣,下同)。”曹慧濤表示,其中培育出了3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8家獨角獸企業,84家國家級專精特精“小巨人”和192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了光子產業、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商業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產業集群。
曹慧濤認為,成果轉化的第一痛點是“第一筆投資”的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早期項目周期長、風險高、回報慢,由于沒有“第一筆資金”催化,科技成果很難轉化為面向市場需求的產品和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高水平硬科技企業。2013年,西科控股在陜西率先發起了中國第一個硬科技天使投資基金“中科創星”。“我們率先提出并實踐‘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理念,堅持做耐心資本。”
科學家擅長科研卻弱于企業經營,這是另一大痛點。“一位教授能做出全球領先的技術,卻可能不善于成本控制、市場開拓。”曹慧濤說,西科控股組建了一支“技術經理人”團隊,提供從技術場景挖掘到供應鏈管理的全鏈條服務。例如,幫助企業將激光雷達成本從數萬元降至2000元,使其適配普通家用車;為科研團隊對接產業龍頭,推動技術和產品落地。十年來,該團隊已培育近600名科技創業者。
圖為部分陜西科技成果產品展示。楊英琦 攝
扎根本土的西安奇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曾深陷困境:訂單一度銳減,場地狹小、設備陳舊等生產要素的嚴重不足,更使企業發展幾近停滯。面對這一系列交織的難題,西科控股深入剖析其產品特性與市場需求,積極開拓新客戶、優化既有客戶關系,有效提升訂單量,同時,高效整合自身資源,在短短三個月內,一座現代化的工廠拔地而起,企業產能得到大幅提升。
在西科控股的全方位支持下,西安奇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擺脫了困境,步入發展正軌。該企業不僅在營收上實現了大幅增長,更在市場份額、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形象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
在“雨林生態”創新模式下,西科控股打造全要素服務體系。從天使投資到專業團隊支持,從銀行貸款對接、高端人才尋覓,到應用場景搭建與全球資源鏈接,服務覆蓋企業成長全周期。“我們堅持10年長線投資布局,2023年投資收益綜合指標全國第一。”曹慧濤介紹,憑借早期技術投資優勢,公司形成“盈利反哺探索”的商業閉環。
西科控股實現了從科研院所到投資孵化百余家企業的跨越,為陜西的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培育注入了新動能。與此同時,陜西科技創新正以“追光者”的姿態,在硬科技賽道上加速前進。(完)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4-10608-0.html(活力中國調研行)從“書架”到“貨架” 解碼陜西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密碼”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