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團隊開發出新型可調量子傳感技術——一種混合量子系統,能幫多種技術實現更高精度的測量。其應用前景廣闊,從探測宇宙中的引力波、監測環境,到生物醫學診斷和成像。該突破性成果標志著量子傳感技術邁入新階段,為醫療、天文、信息等多領域的技術革新提供了堅實支撐。研究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
實驗裝置的大小大致相當于一張普通餐桌的尺寸。圖片來源:丹麥哥本哈根大學
近年來,隨著量子光學發展,傳感器的靈敏度正不斷逼近一個被稱為“標準量子極限”的理論邊界——由于在微觀尺度進行測量時,不可避免地受到量子噪聲干擾所造成的限制。要突破這一極限,必須引入先進的量子技術來抑制這些噪聲。利用量子糾纏等非經典物理現象,可以有效突破這些傳統限制。
此次的新系統首次實現了大規模糾纏,涉及多光子態與大型原子自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獨特的技術組合,使系統能夠實現“頻率相關壓縮”,從而動態降低寬頻帶范圍內的量子噪聲。這對于需要高靈敏度的引力波探測以及其他精密傳感技術至關重要。
具體而言,團隊利用了兩種關鍵技術:“壓縮光”是一種將量子噪聲壓縮至標準量子極限以下的特殊光態,通常可以降低光的振幅或相位噪聲;而“負質量”自旋系統由大量原子自旋組成,具備將噪聲符號從正轉負的能力。當傳感器信號與該系統結合后,能有效抑制量子噪聲。
傳統方法要實現壓縮和噪聲抑制,往往依賴龐大的光學裝置。例如,LIGO和VIRGO引力波探測器就使用了長達300米的光學諧振腔。而新系統可在桌面級設備上實現類似性能,顯著提升了其實用性和部署靈活性。
在生物醫學方面,該混合量子系統可提高磁共振成像的空間分辨率,助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在天文學領域,有助于增強引力波探測器對時空漣漪的捕捉能力,推進黑洞碰撞、中子星合并等宇宙事件研究;在基礎物理學方面,則有助于加深對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理解。此外,該系統還可應用于量子通信和計算,支持量子中繼器、長距離安全通信和量子網絡中的存儲單元發展。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2-2853-0.html從探測引力波到醫學成像——混合量子系統實現超精密傳感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