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曝光了一類新型職業——“職業閉店人”。
這一灰色產業鏈通過“合法外衣”掩護惡意閉店行為,導致大量消費者預付資金“打水漂”,而維權卻陷入“找不到人、追不到錢”的困境。
“職業閉店人”背后的黑色產業鏈
近年來,預付式消費領域的“職業閉店人”亂象頻發,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央視新聞、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等多家媒體調查發現,這一灰色產業鏈通過“合法外衣”掩護惡意閉店行為,導致大量消費者預付資金“打水漂”,而維權卻陷入“找不到人、追不到錢”的困境。
以北京某連鎖健身房為例,央視新聞披露,該店在收取超500萬元會員費后突然閉店,原經營者將法人變更為一名無償還能力的農村老人,并轉移公司資產。消費者起訴時,新法人僅以“無力賠償”搪塞,而實際控制人早已攜款消失。類似案例在教培、美容、母嬰等行業屢見不鮮。
據《新京報》報道,2023年上海某兒童樂園閉店前仍大力促銷,三天內吸納70萬元預付金后連夜搬空設備,消費者至今未能追回損失。
這些“職業閉店人”團隊通常以“企業債務優化”為名,與不良商家合謀完成“金蟬脫殼”。其操作分為四步:變更法人、轉移資產、拖延閉店、另起新店。
首先,將將公司法人變更為無資產、無償還能力的個人(如農村老人),利用其法律身份承擔有限責任;然后通過虛假合同、關聯交易轉移資金;最后以“經營不善”為由停業,原團隊則以新公司名義繼續經營。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一產業鏈已形成專業化分工。新華社援引業內人士說法稱,部分團隊提供“閉店套餐”服務,包括法律咨詢、債務清算和尋找“替罪羊”法人,收費高達閉店企業債務的10%-30%。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職業法人”群體,以每月數千元的價格出租身份,為閉店行為提供“背鍋俠”。
多項法規已出臺
2024年,僅上海市消保委系統受理預付式消費相關投訴就接近2萬件,爭議主要集中在“預付金額難以追討”“拒絕合理退費”等。
目前,國家已出臺法規,整治“職業閉店”行為。今年2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公司登記管理實施辦法》,規定對惡意變更法定代表人、轉移資產以逃避債務的企業,可撤銷其登記或備案,并對相關責任人實施3年內禁入市場的限制。該法規直指“職業閉店”產業鏈,切斷企業通過虛假變更逃避責任的路徑。
今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預付式消費民事糾紛相關的司法解釋,明確收款不退、丟卡不補、限制轉卡等“霸王條款”應依法認定無效,消費者自付款之日起7日內有權請求返還預付款本金。
(時代財經時浩,綜合自央視新聞、新京報、經濟參考報、澎湃新聞等)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13-521-0.html惡意閉店亂象頻發:已形成專業化分工,“職業閉店人”用這四招“金蟬脫殼”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