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觀察】
作者:郝帥斌(中國傳媒大學視聽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當代電視》編輯)
在微短劇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傳統長劇集正通過藝術創新與品質提升,力求在碎片化時代重新贏得觀眾的關注。由陸川執導的網劇《借命而生》用慢節奏、長鏡頭的風格化影像,以細節復刻年代質感,以人物故事啟發生命哲思,為國產長劇集創作提供了一個具有啟發性的樣本。
《借命而生》講述了心懷正義的獄警杜湘東在押送徐文國、姚斌彬兩名嫌犯途中意外遭遇車禍,導致徐文國脫逃,于是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歷經20多年不懈追捕、尋找真相,最終抓獲幕后真兇的故事。13集體量介于長劇與短劇之間,既保留長時段敘事的深度和沉浸感,又營造了電影化的精致表達空間。該劇延續陸川慣用的長鏡頭手法,將更多信息通過畫面而不是對白傳達出來。如叢林追捕的長鏡頭,通過手持設備跟拍的晃動,營造強烈的視聽壓迫感。劇中還有很多長鏡頭充滿象征和隱喻意味,展現出的地域風情,可圈可點。如杜湘東騎車的長鏡頭從青年的輕松疾馳逐漸過渡到中年的艱苦跋涉。這一鏡到底的時空跨越,既呈現了人物命運變遷,又暗喻了時代洪流中個體的生命軌跡。
慢節奏和特寫鏡頭的使用也成為劇集一大特色,不僅讓整部劇張弛有度,也給觀眾留足想象和思考的空間。杜湘東與涉案人員徐文國初次對峙,鏡頭在人物臉部和看守所鐵欄間緩慢橫移,面部表情的細膩捕捉與被鐵欄桿切割的光影交織,蘊含人物極為復雜的心理和情緒信息。杜湘東與相親對象劉芬芳初見時的互相凝視,以及后來路燈下的對視,也別有意味。敘事時間在這一刻是凝滯的,凸顯了這段感情的珍貴與浪漫。
除了鏡頭、節奏,導演對蒙太奇的使用也很講究。審問涉案人員徐文國和姚斌彬的一段戲里,水盆里的水滴漣漪與人物面部特寫在鏡頭中的交叉組合,不僅制造了緊張氛圍,也揭示了人物復雜而迅捷變化的心理活動。彈幕和評論都對這些富有藝術巧思的內容表示肯定,這表明觀眾理解并享受鏡頭語言的藝術表達。
對細節進行還原,是現實題材重要的創作手法之一。制作團隊以原著為藍本,將故事時空精準錨定于20世紀90年代的巴南。深山監獄的封閉森嚴,與遠處走向開放的城市脈動,構成極具張力的空間象征。劇作在展現環境細節時下了功夫:濃霧鎖山道、危壩聳立,斑駁的獄墻與醒目標語,渲染出冷峻壓抑的氛圍;鱗次櫛比的廠房、幽微閃爍的機械、密集的老式塔樓,鋪陳出國企工廠的時代特征;而燈火闌珊的巴南飯店,則悄然指向時代的變化與生活中的煙火氣息。這種立體多維的空間敘事,不僅滿足了觀眾對地域風情與時代氛圍的審美期待,更深嵌于人物命運與情節發展之中,成為推動敘事的重要力量。在年代質感的復刻與呈現上,創作者精心選用二八杠自行車、搪瓷缸、蜂窩煤爐等富有時代信息的物件,精準復現了那個年代的生活痕跡,構建起具有沉浸感的歷史現場。作品對細節的不懈追求,超越了單純的器物還原層面,捕捉到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氣息與集體記憶,勾勒出一幅飽含時代印記與地域文化的微觀歷史畫卷,從而實現了對轉型期中國社會的藝術觀照。
隨著追捕深入,真相逐漸揭曉:原來真正的犯罪分子不是徐文國、姚斌彬,而是廠保衛科長劉廣才,以及企圖操縱六機廠改制的唐家父子。杜湘東終于獲得渴望已久的正義,但在追捕過程中付出了失去摯愛的沉重代價。《借命而生》以冷靜克制的筆觸,引發觀眾對公平正義、人生價值等深刻命題的思考,展現了現實題材特有的思想深度和人文關懷。
作為一種藝術探索,《借命而生》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懸疑元素偏弱,劇情節奏緩慢。但瑕不掩瑜,在供給端的內容日益豐富且多樣化的今天,該劇以長劇集的沉浸式美學、年代質感的精心還原,證明長劇集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也激勵更多創作者在這一賽道上尋求突破。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09日 15版)
[ 責編:王文韜 ]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6-3011-0.html《借命而生》:以細節復刻年代質感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藥店“一藥兩價”,醫保基金使用不容玩套路 | 新京報快評
下一篇:“村舞”:舞出新時代農民新生活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