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春節,中國人心中最傳統、最具儀式感的節日。這是一場從異鄉到故鄉的歸來,是小城里升騰起的煙火氣,也是一場流動的消費盛宴。值此春節之際,時代周報、時代財經聯合推出《小城大年》系列報道,關注春節經濟和時代變遷下的點滴。
鑼鼓聲響,英歌舞起。
2025年春節迎來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被稱為“最強過年氛圍組”的非遺英歌舞登上春晚舞臺,而在汕頭的大街小巷、旅游景點,隨處可見英歌舞的身影,時遷耍蛇引路,隊員舞步騰挪,手執英歌槌上下翻飛,吆喝聲氣勢十足。
英歌舞;圖片來源:圖蟲
據初步統計,從臘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汕頭市共有超100場英歌舞表演,氣勢如虹的英歌將年味拉滿,也讓遠道而來的游客近距離感受“中華戰舞”。
“今年春節我們的英歌隊兵分三路,一路留守汕頭參加英歌嘉年華活動,一路到北京雁棲島表演,一路則去到廣深。”潮陽后溪英歌隊隊長林芳武對時代財經表示。
而由深圳的潮汕青年自發組成的潮搏英歌隊,則在正月初三亮相汕頭市小公園的新春文化廟會的民俗巡游,“這是隊員們第一次回到家演出,”潮搏英歌隊團長林比南說道。
在“出發”與“返鄉”之間,越來越多熱愛非遺文化的人正與英歌舞雙向奔赴。
演出、研學火爆
1月中下旬后溪英歌隊才受邀去上海表演,令林芳武沒想到的是,上海市民的反饋很好,超過了他的想象,“去年我們去過印尼和馬來西亞演出,因為當地的潮汕人比較多,對英歌舞的反饋非常熱烈。”
自2023年“出圈”、2024年“出海”后,英歌舞表演頻繁亮相各種民俗活動、文化演出、景區巡演等義演和商演,更在這個“非遺年”燃爆春節。
除夕當天,潮陽西門英歌隊教練陳坍鵬帶領西門英歌隊飛往德國,他們將在德國、法國參加“歡樂春節”活動,慶祝第一個“人類非遺年”。西門英歌隊由女隊西門女子英歌隊和男隊塔館英歌隊組成,陳坍鵬告訴時代財經,今年春節期間,這兩支隊伍的演出達到30多場。
英歌舞表演的服飾,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高秋榕/攝
潮陽一支英歌隊告訴時代財經,元宵節前的檔期都已經排滿了,他們將在河南、山東、上海等省市進行演出。時代財經從另一支英歌隊處了解到,春節期間的演出價格比平時高出一倍左右,其中隊員的工資翻倍支付。
除了“走出去表演”,英歌舞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走進來過大年”,而且單純的觀賞表演已經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他們更希望可以深入體驗與學習,英歌舞的研學旅游也“熱”起來了。
北京一家專注于提供遺產旅游產品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告訴時代財經,今年春節期間其所在的旅行社開設了5期潮汕民俗游,除了英歌舞的體驗和學習,還可以近距離觀賞燒火龍、游媽祖、大鑼鼓等民俗活動。
“春節期間報名人數蠻多的,我們的客人都是來自全國不同的城市,對傳統民俗文化比較感興趣。往期我們開發了福建游神路線,反饋很好,因此新開發了這一條潮汕的路線。”上述旅行社工作人員表示。
后生文化創始人蔡漲在春節前開展了12天的英歌舞研學活動后,總結經驗又在春節期間繼續“開張”了。據介紹,正月初一到初七,汕頭市丹櫻生態園每天將上演英歌舞巡演,蔡漲所在的機構將帶領10個研學團共200人在此研學。游客們畫上臉譜,換上專屬的服裝,拿起英歌槌親身感受潮汕人的專屬年味。
“我們的客人來自全國各地,大部分是江浙一帶的,”蔡漲表示,策劃這個文旅產品,主要源于市面上的產品較難滿足旅客的需求,“潮汕過年期間的氛圍很好,但有旅客擔心觀看表演人太多、體驗不好,他們希望能夠深入了解和學習英歌舞,我們也在不斷摸索中改善產品體驗。”
刻在基因里的熱愛
英歌舞是潮汕地區年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儀式,英歌隊員配合著鼓聲、吆喝聲、英歌槌敲打的聲音跨步、轉身、跳躍,鏗鏘有力的表演點燃了男女老少的熱情,也為過年增添了喜慶的氛圍。
國際潮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原韓山師范學院校長林倫倫曾指出,英歌舞之所以能火,其中的一個特點是其參與性強,幾乎沒有局限性。無論年齡、性別、職業、行業、地方,只要放下生產工具、放下書包、放下電腦手機,就可以“敲起英歌”。
英歌已經成為流淌在潮汕人血液里的基因,在潮汕的傳統村落里,英歌舞的傳承每一年都在上演。
在外公的耳濡目染下,90后的陳坍鵬6歲開始學英歌舞,“英歌舞也是一項運動,既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傳承非遺愛好。”據陳坍鵬介紹,目前英歌隊規模有100多人,最小的11歲,最大的28歲,大家都是因為熱愛而走到一起。
“英歌隊是為了每年的民俗活動而自發組織的,每年有隊員因為學業、工作退出,但也有源源不斷的新隊員加入,”陳坍鵬說,“英歌舞沒有火起來之前,我們已經堅持了十幾年,靠的就是一種信念感。不管英歌舞火不火,每一年我們的民俗活動照常舉辦,都會有英歌舞的身影出現。”
林芳武從父親林松手中接過后溪英歌隊的擔子已經兩年多了。過去30多年來,林松一路將英歌帶出家鄉,走出國門;而近兩年在英歌舞“出圈”后,年輕隊員在短視頻平臺開直播展示訓練與演出的日常,也讓這支有130多年歷史的英歌隊收獲了更多的關注。
“我們的隊員都是兼職的,每周周末過來訓練,有演出的時候會提前一個星期確定人數、排練隊形。”林芳武也在每天傍晚結束自家玻璃店鋪的營業之后去往英歌隊的訓練基地,對于傳承英歌舞,他始終有一種義不容辭的使命感。
談及接觸英歌舞以來最難忘的事情,林芳武長嘆一口氣:“2012年的時候,因為訓練英歌舞很累、也很忙,沒有自己的時間,一度萌生了退出的想法。但想到父親一把年紀依舊兢兢業業,他的英歌事業需要有人傳承,這才堅持了下來。”
而在深圳等一線城市,英歌舞的火苗也在漸漸燃起。
“隊員們外出工作、打拼,只有過年過節才有機會參與英歌舞,在深圳大家出于共同的愛好聚集到一起,又可以共同宣傳潮汕文化,一舉兩得。”據林比南介紹,現在潮搏英歌隊的規模大概是140人,隊員既有打工族,也有創業者,“大家都有自己的班要上,有自己的生意要做,但仍每周抽出兩個晚上的時間來練習英歌舞。”
英歌為引,拉動文旅消費
隨著英歌舞走紅,如何將傳統民俗與文旅結合,激發其強大的生命力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當前潮汕地區的英歌舞正從年節民俗逐漸往常態化演出發展。2023年以來,英歌舞常態化表演活動相繼在海門蓮花峰風景區、東里匯商業街區、潮汕媽祖文化園展開。據統計,自開展“英歌舞進景區”的活動后,蓮花峰風景區2023年度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長50%,旅游總收入達到4100萬元,同比增長55%。
2025年春節,以英歌為主題的大型實景演出《英歌情》在揭陽市普寧英歌情劇場首演,據悉,該項目首期投資規模6000萬元,除了帶來門票收入之外,有望帶動住宿、餐飲、娛樂和購物等周邊收入。
汕頭高鐵站的英歌舞宣傳廣告,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高秋榕/攝
在蔡漲看來,通過英歌舞研學活動打造“大潮汕”的概念,有望通過三次消費推動潮汕地區文旅產業的發展,“一消是門票,二消是體驗和研學,三消是文創。”
在時代財經的采訪過程中,多支英歌隊都提到了打造英歌文創產品,“只有通過學習和體驗讓游客喜歡上英歌舞,才能帶動文旅和文創的消費,”蔡漲說,當前最為暢銷的文創產品是英歌槌,游客在體驗英歌舞之后往往會“帶走”一對英歌槌。
將英歌舞IP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還有來自“英歌舞之鄉”的張振洪,他將新茶飲與鴨屎香、油柑、橄欖等潮汕特產和英歌插畫相結合,打造出具有獨特潮汕風格的“英歌魂”奶茶,目前在全國開了150多家門店,每年賣出超過1000萬杯奶茶。
對英歌舞IP的商業化探索,也是挖掘潮汕非遺文化潛力的過程,關鍵在于如何在保持英歌舞本質的基礎上傳承與創新,林倫倫曾說道,“創新的前提是‘守正’,英歌舞的必須要素,如武術、音樂(強烈的節奏感)、臉譜、英雄主義精神等不能丟。”
本文鏈接:http://www.gxcspki.cn/news-4-1274-0.html“中華戰舞”燃爆非遺年!游客來汕過年學英歌,有隊伍春節演出爆滿,價格翻倍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